胡培培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省临沂市,276000
摘要:近年来,跨境电商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加大,对传统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冲击,也对国贸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跨境电商内涵出发,阐述了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分析了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等对策,以实现两者的相融合,促进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相接轨。
关键词:跨境电商;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1.跨境电商运营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区别
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在国际互联网上以网络形式达成交易并完成支付、办理运输等一系列过程的商品交易活动。它具有全球性、无形性和无纸化等特点。它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
1.1交易流程不同
传统外贸成交量多、货值较大,卖方往往把大批量的货物批发给海外的批发商或中间商,再由批发商或中间商经过多级分销到经销商,最后由经销商将货物销售给有需求的企业或消费者。这种交易形式通常需要买卖双方面对面进行磋商,交易的过程主要以纸质的单据为主,过程复杂且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跨境电商的交易是以电商平台为基础进行。生产者在电商平台上开设虚拟店面、上传产品,并对产品的品名、规格、包装、售价、运输方式、货款结算方式等进行文字描述。消费者可以在Internet网上进行在线浏览、查询、下单、付费,双方无需见面,从而大大缩减了营销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同时交易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1.2物流配送方式不同
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以线下交易为主,成交量多、货值较大,为节省运费成本,买卖双方一般采用海运、陆路、空运和多式联运等方式进行运输,且为了减少货损、提高货物周转速度一般采用集装箱进行出运。而跨境电商的买卖双方依托电商平台进行交易磋商。卖方在网上开店、上传产品,买方在网上查询、浏览,双方也可通过在线客服进行交易磋商,买方满意后付款、卖方发货。货物通过物流公司配送,往往采用航空快递、邮政包裹等方式配送;海运方式使用不多,一般用于运送在国外设有海外仓库的企业产品。
1.3交易的市场要素不同
传统国际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相隔甚远,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其交易时间长、风险大、中间环节多。为加快资金周转、落实各方责任,交易大多数以纸面单证为主,且其交易的主体、客体和交易流程都是基于实物形态的。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市场要素,或多或少被虚拟化了,如:交易的主体———电商企业,其存在是基于网络的形态,企业所有的生产活动几乎都是以网站为核心,消费者也是通过网络来实现消费行为;交易的客体———商品和服务也是虚拟化的,比如,软件、多媒体、网络信息服务等;交易的单据也从纸面为主转化为电子单证,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实现交易数据的传输和转换,实现无纸化化贸易。这些不同,客观上要求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以满足课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跨境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作为培养新型外贸人才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主动适应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使学生熟练掌握跨境电商背景下货物及服务的进出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要“走出去”并“引进来”。要让学习走出校园,让学生走进当地外贸企业参观,让学生对外贸业务的真实情景有初步的认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外贸企业、航运、货运公司实习;让当地外贸企业走进校园,开展专题性讲座,让学生体会国际贸易离我们并不远,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校企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在语言方面,要鼓励学生浏览国际商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等英文网站,了解国家贸易的最新形势和典型案例,并将外贸英语、英语口语等课程引入课程体系。在电子商务方面,要增加相关电商平台的介绍,尤其是流行电商工具使用的介绍。
2.2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电商时代,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一是,充分发掘网络和手机的功能,让其为教学服务。转变网络和手机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优势,开展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谓“对分课堂”,就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供其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模式:首先,第一堂课,教师讲授章节的主体框架和重点、难点,学生在两堂课之间自主学习与章节相关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堂课,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及时辅导和总结。该课程又叫做PAD,即讲课(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由于学生讨论的内容是上一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本节通过思考后的见解在班级进行讨论,能提高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由于重新分配了教学中师生的权责,它赋予了学生应有的权利,也让学生承担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因此使课堂变得和谐、充满乐趣、生气勃勃,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目前开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比重偏多,约占总课程的70%左右,甚至更高。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应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具体而言:一是,增加实验、实践课时比例。目前,由于实验、实训课时比例不足,国贸专业的学生在传统单据的制作方面熟练度较差,且对物流配送、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单据的流程也是一知半解,对进出口商品的成本预算不足、商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这些都与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比重低有关。因此,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使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能达到或约等于50%。二是,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实践。国贸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面向社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是其首要任务。因此,学校、院系领导应继续拓展和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或定向实践;同时,与企业达成协同育人合作协议,邀请业界导师进校园,为学生讲述国际贸易最前沿的信息、市场对国贸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如何才能具备国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结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皇甫艳东,程震舟.跨境电商背景下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7(6):401.
[2]党婕.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月进,2017(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