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芳
广西靖西市龙临镇大农小学 533816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小学教学教学,促使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整合。这样才可以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数学教学体系,才能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文章将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性着手研究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现代科技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国家和社会也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只有勇争上游,推陈出新,才能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高效、有效。因此,当传统教学手段逐渐被社会淘汰,教师就要及时更改教学模式,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教育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这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
信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在信息科技的冲击下,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目前不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化,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意识。部分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因自身信息素养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没有将现代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这限制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的一种组合形式,大多有多媒体技术、微课慕课、电子白板等其他技术形式。将这些手段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数学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可以凸显小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资源,能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1]。因此,教师要重视整合数学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
三、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策略
(一)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被众多教师熟知,但是能彻底把现实生活与数学教育结合起来教师的却不多。不少教师具备正确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可是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顾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考纲上设计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家长只看成绩和升学率等等,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创新教育,只能逐步创新。这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实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做到两者兼顾。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切割、拼接等方式将圆的面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规则矩形面积进行计算,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探究出平面圆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和其他辅助软件给学生播放图片,将圆形放置在多个方格中,并用不同的方式给方格组成的不同规则图形上色,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圆的具体组成,可以通过数方格的形式探究圆的面积。这样一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能有效提高。
(二)将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的东风吹遍了全国各地,但是仍旧有部分地方采取的教学形式却还是老一套,教学课堂氛围凝重,学生学习心态不好,都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新数学教学形式,让数学教学形式多样化、多元化,使数学课堂变得高效、有效。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计算平面圆形的周长,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公式去计算相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重视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注重开展小组合作互动教学——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注重构建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的方式去开展数学教学。在这些不同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讨论情境,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三)将小学数学探究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
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就在于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数学探究活动中融入到实践探究活动,这样才能够强化活动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2]。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数与形》中,要让学生建立数与形的联系,具备数形结合思维,学会利用数与形的转化构建数学模型,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组织学生猜想操作验证,鼓励学生讨论归纳。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学习情境,简化数学问题。如此一来,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就能高效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发生改变,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利用现代科技完善课前预习环节,诱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利用现代技术引导小学生能力提升,给学生提供锻炼自身数学综合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深入挖掘出小学数学教学和现代技术的优势,才能促使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多山,蔡学锋.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导学,2020(03):76.
[2]蔡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与探讨[J].新课程,2020(0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