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阿格妮丝·赫勒哲学思想的理解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刁科斯
[导读] 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哲学事业,对哲学有着独到的理解。
        刁科斯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哲学事业,对哲学有着独到的理解。赫勒对哲学的理解既在马克思的理论传统和概念框架下从不同维度对日常生活展开研究,又在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对时代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实践性,对日常生活异化作出了尖锐的批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赫勒;日常生活批判
        
        作为上个世纪基于马克思理论研究日常生活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阿格妮丝·赫勒一生投身于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和批判研究,并基于个人、社会和日常生活等多个角度对人类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细得阐释,其所著的《日常生活》是后马克思时代研究日常生活的经典著作。
一、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思想的研究
1.1社会背景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另译为艾格尼丝·海勒),出生于1929年的匈牙利布达佩斯。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赫勒的研究领域很广泛,著作和学术成果也特别多。
        阿格妮丝·赫勒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鲍尔·赫勒是个犹太人,他有着丰富的社会和职场经历。鲍尔·赫勒凭借自己在德国受过培训的经历以及所学的法律知识,多次帮助受迫害的人们逃离纳粹的控制。
        1944年,赫勒的父亲鲍尔·赫勒与四百多万匈牙利犹太人一起被纳粹德国控制并送往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大部分人都受到了惨绝人寰的伤害甚至屠杀,鲍尔·赫勒也丧生于此。赫勒父亲被迫害给赫勒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一时难以找到会导致此类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使得赫勒开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什么是政治专制和集权的根源?什么原因会导致人类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事情?自己如何努力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重演?在思考的过程中,赫勒将关注点转向了现存的社会,她认为是现在的世界和社会是导致此类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她开始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对社会的研究。
        阿格妮丝·赫勒于1947年就读于布达佩斯大学,主修专业为物理和化学,在偶然一次旁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的演讲后,她开始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赫勒有着十分复杂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但是她没有主张犹太复国主义,而是在她对于社会和世界的深刻体会和强烈求知欲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后来,赫勒成为了卢卡奇的学生和助手,并在1955-1958年间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毕业后,赫勒先后在匈牙利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拉托堡大学和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研究和教授哲学和社会学。
        1.2理论渊源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导师,卢卡奇的研究成果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提出以日常生活为反思维度回应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反复思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问题,认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是第一性的”[1]。这个观点是从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分析得出来的,卢卡奇认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不相同的。人们的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是人类精神活动彼此迥异的两极—审美反映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人的世界,因而具有主观性,指向人的目的、意图、愿望、要求等;科学反映提供了日常生活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但二者都促进了日常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在卢卡奇的理论中,日常生活的态度、科学反映和艺术都以现实为描绘对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长出”的科学和艺术作为高级的、单一性的对象化意识,也要受到日常生活既有习惯、模式的阻滞,降低甚至使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发生扭曲。但是,日常生活的发展来自于日常生活与科学、艺术相互交互的过程。卢卡奇认为日常思维应该被科学反映和科学思维来取代,并且日常生活可以被艺术拯救。卢卡奇的上述观点,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卢卡奇观点的吸收、反思和重构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卢卡奇的引领下,他的学生在导师对社会现实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赫勒便是代表人物之一,她在卢卡奇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从最现实的日常生活领域入手,认为要扬弃异化,强调个体力量的重要性,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研究。
二、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思想的阐释
2.1 日常生活的界定
        对于日常生活的内涵,赫勒主要从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她认为“个人只有通过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才能再生产社会”,即一个社会只有通过再生产才能生存下去,而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依赖于个体的再生产。因此,赫勒在上述的意义基础上,将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当然,她在《日常生活》中给出了日常生活的详细定义:“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2]同时,结合马克思和卢卡奇所提出的“类”和“对象化”两个基本范畴,赫勒将日常生活界定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她从个体再生产的角度研究得出,日常生活是个体生产出其自身后,以此为基础生产出个体的世界,即社会的领域。
        从个体层面上来讲,日常生活通常从两个方面描述着现存社会的再生产,一是自然的社会化,二是自然的人化程度和方式。人自从降生之时起,为了能够在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及其进行活动,就人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学会使用事物,了解和掌握各种社会习俗。但由于每个个体之间的能力存在差距,因此人们需要持续的学习和积累日常生活经验,掌握各种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实践应用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社会中。


        从社会层面上来讲,个体开展日常生活的环境分为静态社会和动态社会:
        在静态社会中,或者在所有社会的合集中,个体在其达到成年时就已经具备了日常生活最低限度的能力,并可以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使用所掌握的能力成功地进行再生产。
        在动态社会中,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处境的改变,或者是一个新社会集合的加入,都会带来新的文化适应等问题。每个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习惯和礼仪,不断发展其与时俱进的能力。然而在生活的特定时期,每天重复的无条件性是一组日常活动的重要特征,人们需要持续的学习和积累日常生活经验,掌握各种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实践应用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社会中。
        因此,可以说,日常生活是个体参加完成其它活动的一个意义支点和精神支柱所在。
2.2 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
        根据赫勒的理论,日常生活属于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两种存在共存的领域,它既能够再生产出个人本身,又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日常生活领域是个体自身再生产的环境和前提,如果个体不能开展自身再生产,那么任何社会也就无法存在,所以社会的再生产也依托于日常生活这个领域。因此,日常生活领域是基本领域。通过以思维占主导的活动方式以及重复性实践,个体的日常生活得以顺利保证,从而为人们去开展哲学、科学、艺术等自在的类本质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日常生活基本图式中的实用主义、类比模仿等原则,可以保证个体以较小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收获,保障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哲学、科学、艺术等自在的类本质活动也需要依据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才能实现科学、艺术、哲学的价值,充分发挥日常生活的社会功能。因此,日常生活是个体、人类以及社会存在必不可少的基础。
2.3 对日常生活的批判
        赫勒将其学说的宗旨定义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日常生活人道化,关于《日常生活》这本书,赫勒曾说到:“日常生活如何在人道主义的、民生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改变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得到,个体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是全部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而且以重复性实践为主体和特征的日常生活图式也是不可或缺的。赫勒发现了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的良好经济性和实用性,并可以通过实践保证人类社会和个体具备充足的力量和能力来支撑自己生活。
        同时,赫勒研究分析了日常生活异化产生的原因,除了特性因素是令日常生活产生异化之外,令日常生活异化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在日常生活领域,由于被边界和极限所限制,个体的活动范围都处于边界之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日常生活范围不断扩展,如果仍通过经验惯例来处理日常生活已经不适合时宜,需要个体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
三、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思想的实践启示
        日常生活是人们现实生存的基础性条件,不对日常生活进行充分研究也就丧失了现代化转型的现实根基。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中,衣俊卿教授指出:“人们目前的目光更多地投放到经济增长、技术发展、体制转换等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而对人的生存方式转变和文化转型等个体层面的现代化,即人自身的现代化关注不够。显而易见,如果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态的人自身现代化不能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同步展开,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可能再一次受阻,甚至停滞。”[3],这个结论至今仍发人深省、让人印象深刻。
        目前,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仍然难以顺利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化转型,不仅意味着宏观层面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建构,也不仅意味着物质层面的丰盛,更意味着文化、心理等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但是,如果脱离日常生活这一微观现实基础,宏观的、客观的、物的层面与精神的、思想文化的层面就会因为丧失现实的“桥梁”、“中介”和“基础”而无根,脱离日常生活的现代化转型、欠缺日常生活革新的现代化实践也终将难以获得牢固的基础并最终实现。
        日常生活变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经历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日常生活方式随之进行调整,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进步之间的不平衡与矛盾日益加剧。这就需要发挥日常生活的基础性与中介性作用。日常生活的基础性与中介性作用决定了对日常生活进行变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的重要任务。变革日常生活就是对其重复的、稳定的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革,以引导人们适应变化了的现实。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结构的研究、对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研究、对资本主导下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及其异化的批判,以及对科学、艺术、哲学等对日常思维和日常实践的超越与创造性建构等,为我们提供了变革日常生活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的新视角。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对人的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有意识的培育,更意味着我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适应、匹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四、结语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尼丝·赫勒(Agnes Heller)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现实及其异化的思考,对日常生活开展了深入地研究与批判。同时,赫勒所著的《日常生活》也是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研究探讨日常生活最为深入、全面的著作,她所提出的日常生活中人的态度转变是日常变革模式的重点因素,在目前看来,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即在采用现成的知识或是现成的生活模式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自身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接受生活中的行为与实践,而不进行认知反思和质疑,那么就会注定拥有不自由的命运,与之相反,要想拥有自由的命运而不被生活所塑造,就需要个体具有自觉的意识,并采用一种主观能动和反思的态度去思考生活,塑造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赫勒对日常生活有着十分深刻的见解和批判,并为日常生活的变革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审美特性(上)[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刁科斯 89年6月 女 山东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