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民化镇锡群小学 564617
摘要:一个国家想要走到世界的前列,就需要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型的时代下,顺应科技的发展需求,培养高新技术的人才。然而,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教育课堂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内容,并将科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科学探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现如今,在教育行业中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也使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变化中小学的科学教师想要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就需要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说,这就需要小学的科学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本文就是通过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合理的运用。
一、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探究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使用探究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效的将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教学来说,以科学探究为主导内容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科学教学中的难题。
首先,科学教师在探究课程的教学中,专业的技能有所欠缺,对科学探究中的相关概念理解不清晰,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教学计划的操作性不强,探究的内容并不深刻,只是趋于表面形式。其次,科学探究是将课本上的内容作为探究的前提,对此,小学科学教师不能很好的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科学探究融入在一起,这也是科学教师需要深刻研究的问题。最后,科学探究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探究方式过于单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许多的教师不清楚应该对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授课形式,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辅助工具进行教学等等,而且,网上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不多,从而导致了教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困难重重。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相关应用
(一)用教师指导代替教师演示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帮助学生观察到正确的实验过程,就需要小学的科学教师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
但是,在教师演示时,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都是将教师为主要内容展示的。然而,实验作为一项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简单的掌握到掌握到最准确的信息,教师往往会自主的对学生进行演示,这种方式虽然快速的学习到知识,同样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因此,就需要教师转变演示方式,合理的将演示变为指导,这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关键内容。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有趣的磁铁》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就会采用专用的铁屑对学生进行磁性的展示。在展示由于道具太小,则导致座位靠后的学生看不见展示的内容,因此,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清楚展示的内容,就需要教师从前往后一遍又一遍的为学生进行展示,这种做法不仅缺少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所以,在对这一过程的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自己先展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磁铁做小游戏。可以在一张纸面上放上一些磁铁,然后再拿出一块吸铁石,在纸的下面不停地移动吸铁石,从而观察磁铁的移动规律。还可以让学生制作“滑冰”的小游戏,首先就需要学生剪裁好各种各样的卡通人物或者是动物,其次再将准备好的铁制曲别针把人物在一张纸上固定好,最后几个学生再在纸下不断的移动手中的磁铁,从而营造出纸上不同的小人在“滑冰”。
(二)生活化的实验探究
在生活中发展的一些问题的总结,就是科学探究的内容,也可以说科学的学习就是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所以说,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科学探究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凸透镜成像》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只是单纯的为学生讲解凸透镜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时与实验结合在一起讲解。因此,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多媒体的播放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眼球与凸透镜的关系。还可以带领同学们对操场上进行点火实验,让学生拿着凸透镜对准太阳,从中可以让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成一点。从这些方式的讲解中增加学生的感知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探究与生活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时,为了营造课堂上的良好氛围,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时,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方式,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多加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课堂的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戴朋.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幻画报,2020(09):90-91.
[2]蔡金萍.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