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入其堂奥-------高中作文教学的再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郭静
[导读] 作文教学始终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难点,作文教学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完整的体系,各学校在教学中也基本是碎片化的教学。
        郭静
        密山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 鸡西 158300
        摘要: 作文教学始终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难点,作文教学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完整的体系,各学校在教学中也基本是碎片化的教学。整个作文教学呈现出耗时耗力收效甚微的特点。本论文针对作文教学的这个问题,提出作文本身很美,从语言、思维、情感及内容的丰富性上去发现作文之美,进而提出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探索,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作文教学瓶颈;作文之美;教学实践
导言:
        张爱玲在《论写作》中谈到“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可见,写文章没有那么难,然而说到语文课学生最怕什么,答案无疑是“写作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也毋庸置疑是最令人头痛的部分。因此,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迎难而上,曲径通幽,让学生进入作文的堂奥。
1 作文教学的瓶颈
        作文教学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完整的体系,各学校在教学中也基本是碎片化的教学。整个作文教学的感受更多的是耗时耗力,收效甚微。一篇800字作文详批大致需要3分钟,两个班的正常工作量,评阅作文大致耗时330分钟,也就是5个半小时。而一学期要求学生作文8次,可见,作文的耗时量是巨大的,而教师在作文备课、上课、评改的过程中体力消耗也是可想而知的,甚至面批的时候也不在少数。然后考试过后,班级的作文平均分并没有大幅提升,各班的作文平均分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回看学生的反应依然还是不愿写作文,不会写作文。
2 作文其实很美
        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或许更多的时候老师仅注重了作文的写作知识,而忽略了作文的美,其实作文很美。
2.1 感受作文的语言美
        听河北衡水中学信金焕老师的讲座《做学生生动的生命教材 叙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不仅钦佩她的作文教学的尝试,更感慨作文教学如果得法,它真的会让学生喜欢。在这个讲座中信老师讲了一系列关于“春天”故事。2020年的开端是不寻常的,它也让一句话传遍了大江南北“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抵达”,借这里的春天,她讲了一个自己身边关于“春天”的故事,为了不让成人礼上没有收到父母信的孩子感到遗憾,信老师替学生家长给孩子写信写到深夜,当收到学生的回信时她深深地感动了,这份感动源于孩子写的一句话“老师,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而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能喊您一声妈妈吗?”在巴黎地铁站也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故事:巴黎地铁出站口一个盲人在乞求施舍,胸前纸盒边写着“可怜可怜我这个双目失明的瞎子吧”。但一班又一班地铁旅客出站,却无人施舍。盲人无可奈何地拦住最后一名旅客。旅客说:“对不起,我没带钱。我是一个作家,也许我的笔能为您做点什么。”下一班地铁旅客出站了。盲人的纸盒立即响起叮叮当当的投掷声。盲人问过路人发生了什么,过路人颤声地告诉他,纸盒边写着 “外面已经是春天了,可是我再也见不到它!”,盲人听完捂着自己的眼睛失声痛哭起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语言拉近你我他的距离,是语言打破人与人的隔阂,是语言开启我们的灵感。写作不是完成一个任务,它是一次灵魂的对话,精心推敲语言,或许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2 感受到作文的真性情、真情感
        周国平《与中学生谈写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生最宝贵的是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这些所带来的欢乐和苦恼、心情和感受,才是一个人生命中拥有的东西。但是,这一切仍然无可避免地会失去。总得想个办法留住啊,写作就是办法之一。”其实真性情 ,真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只是我们忽略了。本来作文教学是最提不起学生兴趣的,但是当老师用了一幅画面给学生展开,附之一些问题,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了起来,整个课堂氛围顿时活跃了起来。

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本身并不是冰冷的,而是真性情,有温度的,那我们只需把最想表达的事说出来,即使你的语言不华丽,它也会让我们为之动容,谁又能说这样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呢?
2.3 作文可以呈现出深的思维
        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应试化”“速成化”的倾向,教师的指导常常是各种写作套路 、模式和素材的强化,而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以致800字作文读下来只是素材和名言的堆砌。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学会批判性思维,还要让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刻。就那一根甘蔗来说,一头甜、一头淡、一头硬、一头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吃法?你喜欢怎么吃?为什么?不同的吃法体现出不同的学问。宝哥哥和林妹妹吃得好看,这是从美学的角度;先吃甜,再吃不甜,这是人生哲学;自己吃,然后分给别人吃,这是社会关系学;哪里人爱吃,这是人类文化学;哪种吃法最有价值,这是经济学······存在即是合理。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认识深化呢?孙绍振在《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中写道“文章的精彩,不仅仅在论点精辟,而且在于主动提出对论点有利的论据,然后加以分析,使之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论点,从而深化自己的观点”在说理的时候,我们在心中设置一个对手,心中的对手越高明,文章就越精彩,理就越辩越明。
2.4 作文彰显内容情感的丰富性
        在作文中,我们会涉及历史文化问题、社会重大事件、独立人格、自由尊严、自然情怀、故国情思、美好亲情、纯洁友情、人性弱点、生命思考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这都是作文呈现的广博和深邃。
2 教学实践
2.1 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目前课堂教学模式都倾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课前进行一个5分钟内的讲话,可以是演讲、也可以是感受、还可以是评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可以作为一次素材积累,或一个片段作文。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还是颇多的。
2.2 感受当下生活
        现在的孩子不是沉溺于手机,便是尝试美食、娱乐,似乎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少。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每日都会写点什么,时间久了,将这些碎片化的感悟凝聚出书,读起来才发现是文字惊艳了自己的时光。如果每位语文教师也都能坚持日写作,不仅助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做了榜样,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时光记录了下来,这些都是我们珍贵无比的财富。
2.3 阅读经典书籍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阐述了读经典作品的十四条理由,并谈到“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阅读经典,并不想这些句子在哪天派上用场,主要记录的是当时读到佳句的怦然心动,再回首,读到的就是自己,观人世百态,悟人生境况,才能让文与众不同。
2.4 模式与超越模式
        每位老师在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中,都会总结出一套制胜法宝。比如审题立意:起承转合,万能结构;引议联结,时评文体;片段组接,卒章显志。内容篇幅方面:日月山川、草木虫鱼、自然事物,类比说理;说了中国,再说外国,说了现代、再说古代;谈了科学,再谈艺术,说说哲学,讲讲创业,娱乐明星、体坛新秀,小说故事、身边人物,切身经历、俗话谚语皆可入文,作文结构:试想,再试想,由此观之,反观当下,一言以蔽之等等。但是模式的东西仅是他人总结的经验,而真正自己想把作文写好,还需要超越模式。巴金在《我是如何写好文章》中谈“有人要我告诉他小说与散文的特点,也有人希望我能够说明散文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我实在讲不出来。30年来,我一共出版了20本散文集。怎么我会讲不出散文的特点呢?其实说出来理由很简单,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一个人必须先有话要说,才想到写文章。”写作还需要我们有话要说有话要写,才能写好作文。
2.5 注重整理归类
        写好作文,离不开积累,更离不开整理归类,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做的事情。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或者是老师认为好的积累下来,却很少有老师让学生坚持高中三年持续性的、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归类。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收获,乃至老师的收获真的很大。
2.6 营造写作氛围
        关于营造写作氛围,相信不少语文教师都做了尝试,我觉得衡水中学和浙江很多中学都用的小组共写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有较好的帮助。小组共写就是教师布置一个作文,以组为单位,每位成员一句写成一个作文,这样四组评比出好的一篇班级共享。在这个过程中,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更加努力写好,写作水平弱的同学,极力地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强化写作的潮流,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尝试和应用到写作教学中。
3 结论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希望我们每位语文人孜孜矻矻,探索出作文教学的良方妙策。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写作技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