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成长课堂中的小智慧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印斐
[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上老师只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印斐                      
        安徽省马鞍山师苑小学      24300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上老师只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但在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却随着年级的增高在逐渐消失。最明显的表现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渐渐减少。对于这一现象,我觉得关键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才能打破课堂上的僵局;也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感官真正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成长为自主学习的孩子。
一、破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尤其要鼓励学生质疑,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1.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思维。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有些文章的题目,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去读书。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质疑提问,接着对问题进行梳理:“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和”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有矛盾?又为什么和好?利用上述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生自己小结出:完璧归赵是将相和的起因,渑池会见是将相和的发展,负荆请罪是将相和的结果。这些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的提问,不能太琐碎,或者太过于复杂,这样的问题,应该能贯穿课文的中心点,另外也能启发孩子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课文时,老师就可以问学生,你看到了一个什么养的小嘎子?是从哪些具体描写感受到的?这样的一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他通过自己仔细地思考解答出来。由此,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总之,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语文教学中“质疑”度的把握,对于每个语文教师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让我们的教师在“质疑”中成熟起来,学生在“质疑”中成长起来。
二、认真倾听,让学生的耳朵竖起来。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从学习的角度看,听比说重要,读比写重要。听和读是输入,是吸收;说和写则更多的是输出,是表达。显然,听和读的情境比说和写的情境更有利于思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应以一种“尊重、礼貌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倾听每一个花开的声音。这种听不光要听话的内容,还要听其情感。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让学生注意听讲更重要。
        执教《草虫的村落》课文,一次小组汇报时,前面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想到,小超同学竟然第一次张口说道:“我有补充,我认为……”我微笑着,静静地听着他的回答,可他的声音逐渐变小,话音也开始模糊,我装作不经意走到他的身边,半蹲着身子,用手搭着他的肩膀,头微微侧向他,希望这样的举动能给予他一些力量。在他回答完后,我忍不住赞叹道:“啊,真不简单,你的补充让我们觉得这段话的描写原来这般有趣”,同学们也都频频点头。小超腼腆地笑了。


        这样的“倾听”是润泽的,这样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动力让他们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当然教师做好倾听的榜样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见,讨论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认真倾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也能延续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三、静思默想,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人也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执教《索溪峪的“野”》时,抓住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索溪峪的‘野’?”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语句,写下感受。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纷纷在书旁留下自己感悟:有的圈出“山是野的。”这句话是总写;有的学生找到“相对相依,宛如‘热情恋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句话作者用联想的方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还有同学发现这段话从是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个方面写出山“野”。这些都是孩子思维的体现,只有思维动了起来,小组合作才能丰富起来,这样的课堂也就更加灵动。
        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静悄悄!
四、合作探究,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
        在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静思默想虽已经成为教学的热门形式,之后老师说“讨论一下”,课堂内三五成群,煞是热闹。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的课堂合作,仅仅停留在一种“合座”的形式上,没有深入交流、探讨。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但思维参与不足,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让小组合作探究更有效,笔者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老师应增强自我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不仅要尽力创设各种合作学习平台,而且在指导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激励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学会倾听。教师引导交流时应使用“哪个小组来汇报……”“还有哪个小组补充发言”等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吸取别人的正确观点,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谦让等,在学生交流时应学会使用具有小组团队意识的交流语言,如“我们小组的观点……”“我们小组是这样……”当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来促进,比如小组手抄报,“小组晒书会”,我的小组我的“家”(介绍建设自己的小组)等活动,促进大家的了解与合作,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又是一次小组合作时,小语在同伴发言后,怯怯地补充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但我觉得这是比喻句。”另一位女生说道:“你再看看,老师说过比喻要有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时另外两个男生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次小语从一言不发到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观点被否认,但在伙伴式的小组合作形式下更正了自己的错误。小语是一个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如果不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她不会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也就错失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在伙伴的帮助下小语的学习真正发生。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时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大脑动起来,耳朵竖起来,小手动起来,想法说出来,这里也需要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才能为语文课堂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