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洪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南冲学校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事新闻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初中教育,正是学生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们的世界观形成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时事教学具有时代性,易获得性,教育性的特点。因此,道德与法律课程与时事教育相结合,赋予了课程学习极大的趣味性和意义,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多关注时事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事教育
引言: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时事教育相结合是学生们接受时政新闻,理解国情政策,促进思想教育的最佳途径。时政资料包罗万象,涉及多方面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每个方面发生都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产生[1]。因此也要求授课老师有重点针对性的挑选时事教育,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学科改革,对学生们的了解,理解国情国策提出来新的要求,开设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适当的融入时事教育。对教学资源贫乏的丰富,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视野的开阔,理解力的加深,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发展健康、积极向上人格,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公共教育精神。因为时政与法律道德相联系,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学生们思维,心智等的成熟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时政教育可以更好更容易地开展。另一方面,时政教学与道德与法治结合还可以通过教育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多关注时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教育的不断发展也要求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面化,高质量化。更好的为社会和国家输出高质量,高水平人才。授课教师运用时事教育给学生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不仅可以满足法制教育水平低的需要,对资源不平衡局面也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视角看问题,促进学生对所遇时间和新闻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活跃性。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仅仅凭借课本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可能会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2]。结合时事教育,据一些特点鲜明的例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老师也要养成结合时事教育的习惯,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对时事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如何把时事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
(一)有针对,有重点的选择经典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运用时事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挑选,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初中学生易于理解,对它们形成价值观有帮助,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否则辛辛苦苦挑选之后,学生没有反响,枯燥无聊,不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这样是不行的。因此,运用时事教学不能盲目,刚开始可以一步一步探索,结合实际教学,不断总结经验[3]。
案例时事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教材,教材的出版和制定是经过专业科学的总结才制订出来的。例如:“服务社会献爱心”这一章的学习就可以从中央卫视每年都播出的感动中国,选择经典案例,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平常生活中,像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都是教导孩子很好地例子。初中学生的心智经过小学弟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具备了独自分析理解事物的能力,但是相对于高中大学步入社会中的人,他们还显得稚嫩,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因此这一阶段要引导,教育孩子形成一个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认清服务对象,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
在时事案例选材过程中,要分清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还不强。因此老师们在选择案例时,要抛弃陈旧的理论授课方式,转变讲授思维,意识到学生接受力的重要性[4-5]。例如:“人民当家做主”这一节,就可以结合时事,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以问答题或抢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吸引他们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课程。案例的选择还需要挑选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案例,结合课本教学与时事举例相结合。例如:“守法的公民”这一章节,结合这几年反腐倡廉,打老虎拍苍蝇这些案例,以及国家对这些违法案例的彻查决心和惩戒力度,深入向学生挖掘守法的公民应该怎么做,还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不守法事例:小商贩摊位乱摆,诈骗抢劫等,教导学生守法公民应如何守法,深化课题,普及知识,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入课堂探讨,引导学生发言思考
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他们思考与表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时事教学结合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们是参与者,要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参与感,老师引导学生朝一个方向走,让学生们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采用小组制、抢答制、轮换制等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回答完毕,老师再结合书本知识和时事案例综合分析,得出结论[6]。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节,老师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让其他同学思考,组织语言,就视频和情景剧中出现的不守规则情况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时事案例的结合和充分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这一课程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随着课程改革与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时事案例与道德法律制度的结合将不断深化,因此老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结合书本,考虑学生,筛选一些意义深远,学生易接受的案例,保证学生学习与教育目标相契合的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思想和能力,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巨生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时政教学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3):58-60+71.
[2]穆宇虹.略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66.
[3]宋建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64-65.
[4]唐碧琴.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时政资源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邱菊香.浅谈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36):25-26.
[6]吴佳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及探讨[J/OL].中国培训:1[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