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娜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教”的教育学引发热议,教育学发生着“由教向不教”的颠覆性创新。但需要明确的是,不管教育学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教”的教育学课程不可替代,只是“教”的方式教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来说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教育学课程的存在对教师、对学生、对高校和研究人员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学课程应该教。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 可教性 存在现状
教育学这门课程应该教。教育学课程的存在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并且,教育学课程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育学这门课程要“教”。只是, 对于“教”的方式或方法需要进行探讨。
尽管有关“教”与“不教”的观点众说纷纭,两者皆有支持者和反对者。但其争论点都只在于“教”和“不教”的平衡应该如何把控,即教到什么程度,什么状态或条件下可以达到不教等等,而不是绝对地、片面地去肯定或否定“教”与 “不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关于“不教”的立场或观点都没能全然否定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可教性”。即便是“少教多学”、“先教后学”以及翻转课堂的模式,也没有将“教”进行完全摒弃,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教”的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的确产生和衍生出很多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行业从事者及相关部门也在尽可能摸索出“不教”的更多可能性,但总的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学既作为一门学科,那就具有其可教性。
一、关于“教”的理解
教育学这门课程应该教,但“教”的方式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教。 “教”应该是启发式的教,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凭借一桶水、一碗水,单向倾注浇灌。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它并没有否定“教”,其着眼点在于未来,是希望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相契合。即“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裨使学生逐步增益其职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是人与人之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思贝尔斯)。所以,“教”并不是直接灌输,而是成为一种手段,教以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方法或某种信念。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意义上的“教”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则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注重系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管齐下。对于教育学课程中的知识而言,它本身包括人们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所以,“教”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应该相互联系。传统课堂中“教”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将陈旧的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与当前教育学研究最新成果紧密联系,最大限度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所以,“教”的进行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教与学的深度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重点,实现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深入学习[[] 陈芷寒.“互联网+”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评《教育学原理》]。
二、教育学课程的“可教性”
1.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育学这门课程应该“教”。
其一,从教师自身来看,作为高校中从事教育学领域的教师,不管是以教学为主要任务,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要任务,都具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知识储备更为系统,经验更为丰富,看待教育学这门课程的视角和思考方向更为全面和深刻,加之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整合了对于教育学这门课程的自身理解,这些就是作为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来源。所以,“教”的意义得以体现,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其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与之对应。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从学生处收获的信息反馈能够引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和加深教师对教育学,以及教育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由此,可以帮助教师发展为研究型人才,也为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所以,“教”的过程和结果对教师产生了影响。
2.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学这门课程应该“教”。
其一,“教”可以指导学生更地学,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指明方向。从知识经验角度来看,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教的情况下,除开极少数自学能力极强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无法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知识系统;从学的方式来看,“教”能让学生建立知识基础,这样一来,人们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发现学习等才有了更大空间的可能性。
其二,教育学这门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促进其掌握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虽然教育学这门课程不是我们获得教育学知识的唯一来源,但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必修学科,最基本和最基础的功能便是直接指向教师(或准教师)传承教育理论知识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 林丹.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抑或学科功能?——理性深思教育学学科地位的独立原点[J].教育学报,2007,3(3):16-21.]。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师观要求小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如果缺失教育学作为学科依托进行系统的师范训练和教师素质培养,必然会舍本逐末,无功而返。
其三,教育学这门课程能够指导师范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没有认识的实践,也不可能存在没有实践的认识。所以,我们不否认,不学教育学的人也可以教书,但至少在实践中,这类教师也会形成与之相关的教育学思想,所以,教育学还是存在可教性。暂且不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我们只需要明确的是,实践无法完全脱离理论的学习,而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指导实践和为实践服务。也就是说,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认识理论知识,而在于指导师范生们在教师职业中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将大学中所培养出来的具有教育学专业素养的人,广泛应用到各个社会教育的角落,教育学的社会服务价值更能得以彰显。
其四,“教”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此处我们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因素考虑。教育学这门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教育学专业课程而言,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多门课程,并且,还综合了哲学、逻辑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长处[[] 刘泽.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 49-56.],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则在时间上提高了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其五,“教”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促进学生从事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逻辑思考与科研训练,使师范生在从事教师工作中实现从“职业”向“专业”的转变,进而为教育科研型人才的转型提供可能性。另外,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所传递给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对教育学的热爱及个人魅力等,都会使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从其他方面来看,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应该“教”。
其一,对于非师范生来说,教育学中的专业知识虽不必涉及,但教育学还综合了哲学、逻辑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长处,所以,教育学也教以人们如何智慧生活、逻辑思考以及身心全面发展的学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优良品质,进而提升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二,对于高校来说,教育学可以优化大学治理,因为大学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正是教育学的优势与价值彰显。其三,对于教育研究人员来说,教育学能为从事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方案确立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决策咨询。最后,教育学的“教”也是在传承教育学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文化的传承旨在对于学科知识本身的认知及学术的传承。
三、教育学课程的存在现状
从教育学目前的存在现况来看,教育学在大学的存在可以说是机遇与危机并存。机遇在于,作为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的标志性存在,教育学受到了国家和政策的支持,高校的规划和管理以及社会普遍的认可。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了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理念。为贯彻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出的“一流教育”(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和“四个回归”(回归尝试、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危机在于,当前学科的评估指标以及追求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双一流”政策对综合大学教育学的冲击使得教育学科成为高校整顿的首选;师范院校综合化改革弱化了教育学优势,学科之间交融性日渐扩大;各地区高校对教育学科的存在定位不同等,这些都成为教育学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压力与束缚。由此,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教育学范围之内的一门学科,其生存与发展势必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育学这门课程应该“教”。尽管争议、危机和机遇并存,但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存在始终具有它的价值和用途,所以,应该“教”的意义也是可见的。而真正地了解和分析教育学的现实境况,更有助于引发人们对该课程理性的反思,正视其优点与不足,由此才能更好地做出调整,以促进教育学课程的发展,进而推动教育学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