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家园共育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丁思亦 刘维
[导读] 疫情当下家园共育存在缺乏良好教育环境;教育效果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家园协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丁思亦  刘维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710062
        【摘要】疫情当下家园共育存在缺乏良好教育环境;教育效果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家园协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幼儿园提供积极教育支持等方面探讨具体实施策略,希望家园双方能在特殊情况下整合双方优势,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新冠疫情;家园共育;问题与策略
引言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积极主动与幼儿家长密切沟通,为幼儿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教育理念,指导并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双方共同承担育儿的教育任务。家园之间的协同合作、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1]
        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得幼儿园延期开学,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延迟开学期间普通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提示》精神,有效促进幼儿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幼儿园要明确当前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场合是“家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更多的通过亲子陪伴来完成,不主张教师开展面向全体幼儿的网络教学,而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上,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如何帮助居家父母实现生活中的高质量陪伴和亲子互动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有效的家园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冠疫情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策略两方面进行展开研究。
一、新冠疫情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家庭为主的家园共育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特殊时期,家庭成为了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场,缺乏像幼儿园一样的物质环境和教育氛围,部分家长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增加了家园共育的难度。幼儿或沉迷于电子产品当中,不能静下心来进行阅读或者是手工等活动。有些父母及老人在家中对幼儿过于迁就溺爱,缺乏像幼儿园教师的威信,使得幼儿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缺失,达不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二)教育效果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
        幼儿宅家期间,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环境和父母文化水平不同,以及每个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不一样,使得家园共育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与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无法达到和谐统一。许多老师反映在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时,部分家长的主动性和教育意识不高,在家园沟通上显得非常被动。还有部分家长仍持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里只是刻板地教幼儿拼音写字和算数,伴随着一部分家长的复工以及中小学的网上课程紧锣密鼓的进行,主客观条件下不能保证家长及时与幼儿教师进行远程互动。
         二、新冠疫情下家园共育的实施策略
(一)家园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协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居家生活作息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疫情的严格防控打乱了幼儿相对稳定的生活作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效果。对此,幼儿教师可通过线上引导家长帮助幼儿调整作息安排,例如早睡早起、按时午睡、规律饮食、适当运动等,为幼儿适应开学做好准备,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家园可协同为幼儿制定科学规律的一日生活作息表和劳动任务计划,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能力,帮助幼儿重新审视生活,珍视生活,并能快速融入现实生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拥抱生活。
2.关注能力的获得,引导幼儿学习管理自我
        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发展和获得的最好时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家庭成为了保教的“主战场”,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重知识,轻能力,加之家庭的溺爱会阻碍能力的获得,在这期间,家园应合力教给幼儿相关的防护措施,因为疫情后的防护仍然重要。让幼儿应对当下特殊情况有所知有所做,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除此,还需引导幼儿识别自身的变化、准确表达自身需求,比如口渴了主动喝水,感觉冷应加衣服,身体不适应能主动寻求帮助等,使幼儿学会管理自我,真正做生活的主人。
3.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环境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从自身实际出发,创设和幼儿园相似的物质环境,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氛围,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主动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例如可以适当进行墙面装饰,多准备丰富的绘本和玩具材料。
(二)幼儿园积极提供教育支持
1.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的育儿指导
        幼儿园向家长传递科学并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理解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家长的苦恼,调动起家长自身的教养资源、教育智慧和育儿能力,帮助家庭寻找适合儿童的宅家生活方式,而不是将幼儿园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家庭中。幼儿园应着力解决家长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关心的问题,开展线上研讨会,幼儿教师分配任务,查阅专业书籍资料,梳理整合专业知识,为幼儿家长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并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育儿方式。
        还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上家长讲座和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开展“家园共育课堂”,例如,介绍适合幼儿阅读的各式绘本故事、古诗吟诵、安全儿歌、音乐律动、亲子家庭游戏与手工,有声故事和教学视频等资源,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和正确的育儿观,邀请家长互动讨论和分享有趣的家庭教育故事与活动,如家庭音乐会,家庭科学小实验,亲子童话剧、趣味运动等活动。[2]
2.建立家主园辅的模式,家园互动,角色共享
        疫情当下,幼儿园需要每日向家长收集和统计家庭健康情况的数据,在这项工作中,切忌只运用群发、转发等生硬的方式完成任务,而是要转变工作方式,将数据统计变成友爱的问候和关心,让每个家庭都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和教师们的殷切关爱,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微信视频等多种形式联系各位家长和幼儿,了解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同时普及正确的疫情防护知识。幼儿园应该凝聚多方力量,引导社区和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决策和具体行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和职能,发掘家长中的正面典型,建立平等、合作的友好伙伴关系。
(三)家园协同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
1.成人要充分理解和包容幼儿疫情期间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家长的生活习惯、情绪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疫情的认识与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用乐观积极地心态来影响幼儿。家长可以结合电视或者其他媒体对抗击肺炎疫情的报道,为孩子讲述钟南山爷爷、一线医生护士和解放军等正面事迹,以及身边的保安,外卖员和志愿者等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的故事,传递抗击疫情的信心。
         利用生动形象的绘本或者动画向幼儿介绍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和我们应当怎样做,加深对疫情的理解。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谈话、画画、情绪分享等多种形式鼓励儿童表达对疫情的困惑、担心和害怕,并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2.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幼儿是发展中的一个整体,疫情的发生不仅涉及到疾病相关知识,也关系到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的态度,成人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渗透,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环保教育等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关注当下的生活,缓释心理压力,减轻内心的焦虑,提升幼儿面对突发变化的适应能力。[3]
         结语: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挑战,面对非常时期,幼儿园应以幼儿为本,始终遵循儿童利益,需要建立非常态家园共育工作模式,切实做好高效率、专业化和精准稳定的学前教育支持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娟.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87-90.
[2]李岩萍.活用现代媒体开展幼儿家园共育探讨[J].成才之路,2019(35):67-68.
[3]夏菲.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