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清艳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摘 要:目前很多大学生个性张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希望别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与委屈,同学之间常因性格冲突而矛盾频发。新形式下如何化解同学矛盾,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与理解,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是高校辅导员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矛盾 人际关系 辅导员 解决方案
一、案列介绍
王某和姜某是人文与旅游学院某班的班长和团支书。入学第一个学期的一天上午,姜某气愤填膺地给我打电话,反映班长王某拖拖拉拉,对班级事务不尽心尽力,以至于很多通知不能及时传达给同学,影响班级的量化成绩。姜某找王某商量往智慧团建系统提交班级团员信息的事情,王某忙着玩游戏,对待姜某态度冷淡,王某觉得任务分下去就与己无关了,既缺乏班长应有的担当,也没有基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王某说话过于直白,不考虑的别人的感受,曾在班级群里指责姜某是杠精。姜某实在难以继续忍受王某的行为处事,不想再和王某有工作上的来往,想辞掉团支书的职位,离王某越远越好。和姜某通完电话之后,我立刻联系王某了解情况。王某比较坦诚,承认与姜某的矛盾,也认识到自己对待姜某的方式不够友好,但是王某认为有时候姜某的言行不像学生,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有得一比,极具侵犯性,让她感到恐惧。
二、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一个巴掌拍不响,同学之间矛盾的产生,不会是一个人的原因造成。作为辅导员,处理学生中的矛盾争端时,应该多方取证,除了倾听矛盾双方的想法外,还要通过任课教师和周围同学侧面去了解矛盾双方的平时表现,以此判断产生矛盾的原因并制定应对措施。
首先,约谈班里其他的班干部和王某、姜某同宿舍的同学,侧面了解王某和姜某的学习、性格、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等情况。从交谈中得知,王某性格外向,争强好胜,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做事有拖延症,因为是班长,宿舍里的同学与她相处还算融洽,能够做到相安无事。姜某性格看起来比较直爽,对待班级工作认真负责,但有点儿倔强,眼里揉不进沙子,爱憎分明,不善于接纳包容,过多关注别人的缺点。
其次,分别与王某、姜某深入交流,挖掘二者矛盾根源。在进一步交谈中得知,姜某来自农村重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中学时还遭遇过校园暴力,一直想把自己包装得很强大,其实内心非常自卑,与人相处时比较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姜某自己没有电脑,作为团支书,有些工作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她的电脑使用又不熟练,遇到一些困难。当她向班长王某求助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认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己的付出被忽视,因此异常生气。王某家庭条件较好,在家排行老大,但她不擅长与别人沟通交流,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意识。做事拖拉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总想逃避导致。王某不喜欢姜某的做事风格,姜某在向她寻求帮助的时候语气比较生硬,王某感觉自己作为班长的能力受到质疑,权威受到挑战,所以才对姜某不屑一顾。
最后,明确矛盾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
当前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普遍表现为是个性张扬、自我中心,习惯优先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考虑他人的意图,一旦发生摩擦,各说各理,坚持己见,互不退让。
第二,性格差异大,缺乏深入交流。王某和姜某发生矛盾时正处在大一新生的适应期,她们还没有学会与性格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还没能做到承认差别,求同存异。世界上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了。王某和姜某在交流上更是少之又少。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才可能理解、体谅、帮助他。
(二)解决方案:同学之间的内部矛盾,没有绝对的过错方。在处理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我没有一味地强调谁对谁错,而是加强思想引导,通过共情、换位思考、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王某姜某两个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鼓励她们积极沟通交流,携手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运用“共情”的心理咨询技巧打开学生心扉
我在与王某和姜某谈话过程中借助了心理学中的咨询技巧“共情”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设身处地的理解她们各自的想法,不时地用“我曾经也是学生,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我能理解你的做法”、“我能体会到你当时的感受”等话语去突破她们的心理屏障,探究她们的内心世界,让她们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理解和接纳的,从而使学生愿意倾诉自己的情绪情感,也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
2.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关爱他人。
通过“共情”取得学生信任后,我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进一步拉近了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用换位思考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过的同学冲突来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认清“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明白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换位思考就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人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建议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全面考虑问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案例中,我引导王某姜某从对方的性格、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等方面去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虑,认识对方产生不满情绪的原因,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3. 开展班级、班干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交流
在班级同学和班干部中开展以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网络依赖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悦纳自我,尝试改变行动,改善人际关系。让王某姜某一起参加活动,帮助她们打破心理藩篱、适应现实人际交往、学会信赖他人、在班级生活中团结协作。
经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王某姜某清醒地认识到了彼此交往过程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也适时地做出了调整。不仅冰释前嫌,还成为了好朋友,她们还经常互相调侃说不打不相识,现在是我这个辅导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马海江. 换位思考让教学工作更精彩[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9):337
[2]许益峰.如何说服对方[J].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0(02):183-184
[3]王新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