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东方市民族中学 海南东方市(572600)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遗留的宝贵财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通过传统文化、古诗词的融合,传递优良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因此,文章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展开研究,旨在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方法,提高初中生文化、文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富含大量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关键时期,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为渠道,在语文课堂中融合适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语文古诗词教学内涵。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凝结无数文化价值观念、优良传统的教学渠道,将其渗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意义重大[1]。一方面,传统文化所富含的情怀、人物思想较为丰富,古诗词在演变中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用诗词歌赋等方式表达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人物品质、传统时代中的美德。二者的融合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启发学生弘扬、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统文化教育在实施中可通过更为系统、精细的文化场景,使得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美、情感美,帮助学生深入解析古诗词文化内涵,逐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保障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二、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文化元素
为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整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用各类先进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同时根据古诗词特点,新颖呈现古诗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系统理解古诗词内涵,感知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2]。
例如在《春望》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可用作者杜甫“诗圣”的称号设疑,解读题目“春望”,使学生在学习前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引出本节课主题后,就是组织学生齐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勾画难以理解的词句,比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齐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品读诗句,体会古诗词中“城春”、“草木深”、“国破山河”、中的情感内,组织学生用传统文化中“吟诵”的方式有感情的品读古诗词。学生品读诗词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贴合古诗词情境的音频,营造良好的“吟诵”氛围,以声带情,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解析诗人的家国情怀,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案例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是寻找古诗词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共性,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古人为国家担忧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二)创设文化情境,解读文化内涵
学生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时,还应根据传统文化教学元素、古诗词情感内涵,创设文化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置形象化、具体化文化情境基础上,教师还应为学生布置详细的探究、感知任务,帮助学生在课堂已经中思考古诗词内涵,领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价值、精神[3]。
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继承并理解传统文化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内容。教师在《归园田居其三》教学中,应从诗词意境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具有热爱、认同优秀文化的意识,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施,产生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与观念。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一幅“嵌名联:采菊篱下,逍遥陶情山水:浊酒室中,恬淡潜心诗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导入后,教师用图片、视频中的流水、鸟鸣呈现安宁、恬静的诗词意境,组织学生朗读诗词,纠正学生发音,让学生根据“种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等诗句思考陶渊明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出“洒脱、豁达”等关键词后,与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比如南山、月、夕露,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想一想诗人在看到如画的南山、羊肠小道、晶莹的夕露等情境后,他的感受是什么?使学生在体会诗词意境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品读诗句中的意境美、情感态度。同时从陶渊明“心有田园,身归田园”的人物魅力,分析“归园田居”传承的价值,体会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案例中,教师通过文化意境,启发学生解读传统文化、古诗词内涵,对学生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意境的创设。
(三)丰富教学内容,渗透文化价值
为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价值,教师需丰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结合古诗词创作背景、语言结构等内容,使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体验感,为学生切身体会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创作有利条件[4]。以《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用“游览山西村”的创意教学活动,导入古诗词主题,用趣味性较为浓郁的话语,呈现古诗词,打破单一的阅读、讲解、背诵、默写等诗词教学模式,用创意性、丰富性的教学内容,讲解诗歌,使学生更为高效的体会诗词美,了解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文体特点,体会诗词中“在困境中坚持”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突出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优势,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整合教材、教育平台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创设利于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情境,为学生解读古诗词内涵,感知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延波.诗情画意谈教学——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18-27.
[2]马金建.以古诗文为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建设,2018(30):80-82.
[3]黄绿鲜.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16-118.
[4]马晓玲.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J].教育研究,202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