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青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陈家湾乡中心校 033300
摘要: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极大的差异,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教育时代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前我国小学与初中教育基本虽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受到课程评价标准以及学业结束后考核方式的束缚,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意义,并针对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进行探讨分析,探索更好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顺利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育衔接;小学教育
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尝试和探索九年一贯制教育模式。许多大城市也出现了诸多九年一贯制教育学校。学生就读这类学校,一直到初中毕业都将在该校就读,从教师到同学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在探索破除中小学教育衔接中经常出现的各类问题,弥合缝隙的方法。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1.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
1.1学生思想状态波动,成绩下滑
许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众人眼中的优秀生,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的好孩子,甚至还是班级的班干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进入初中后,由于处在陌生的环境中,身边不再是熟悉的同学和老师,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许多学生短时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加之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心理方面的变化让这种情愫被放大,许多内向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无法及时疏解内心的情感,最终出现了思想状态波动,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造成了成绩下滑。
1.2考试科目增加,学习压力骤增
在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学科外,其他科目课程大多以课堂活动评价或实践综合评价为主,不作为学生结果考核的重要标准。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的科目增加,除了语数英三科外,又进一步增加了生物、历史、地理以及道德法制课程。而很多学生一时间难以适应突然增加的学科,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没有做好合理规划,无法同步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进而出现了学习压力骤增,听课和作业完成效率降低等问题。调查发现,许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作业完成效率较低,经常做作业到很晚,考试结果也不容乐观,出现了大幅度成绩下滑。
1.3教师管理和授课方式的变化导致小学学习方法不再适合
初中教师授课节奏明显加快,而且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授课也不再以小学阶段的讲解为主,更加强调课前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和探究。许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延续小学阶段随波逐流的形式,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变得困难,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究其原因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滞后。另外,班主任管理方面也和小学阶段存在较大差距。小学班主任以家长式管理为主,通过命令式执行。而初中班主任则会建立在秩序与规则基础上,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习惯建立和养成,以及建立自我管理体系。
2.中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小学教育衔接中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许多教师和教育学家开始关注这其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对于学生性格再造和好习惯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学生小学阶段处于未开化的年龄,对于许多行为和身边事物没有独立的思考,只是遵守和服从,而这部分学生自我人格的塑造开始于初中阶段,假如在这一衔接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极有可能对客观事物出现错误判断。其次,做好中小学衔接,对于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顺利实现思维跨越也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好这一衔接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急躁情绪,从原有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式顺利过渡到自我学习以及自主探究阶段,那么学生会较好的克服这些不良意识,以健康积极心态面对新的阶段的学习。
3.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具体方法
3.1改进教学与工作方法,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
从小学到中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密切联系实际,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帮助小学生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例如,作为初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中小学班主任论坛,与小学班主任及时沟通和交流,分享教育教学心得,了解小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这样在学生进入初中后,通过较为妥当的方式将初中生应具备一些素质和要求向学生传达。作为任课教师,除了对初中教学科目的深入研究外,还应当关注小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与小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刚入学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建立。以生物学科为例,这一学科是一门较为新颖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中,首先欢迎大家进入初中课堂,然后并不要急于展开课程,而是强调学习该科目所需的工具、学习用品,学习习惯的准备,以及听课要求、作业要求等的告知,让学生适应后续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展开后学生手忙脚乱的情况,能够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3.2小学班主任为学生的升学做好心理建设
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及时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小学班主任应逐步开展对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的学习环境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开始从心理层面做好充足准备。如介绍初中学习的学科分类、班级文化特点以及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充满期待的心理迎接新的学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避免产生心理压力,破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3.3中小学班主任改变工作方式方法
在管理方法上,小学班主任应对毕业班学生逐渐“放手”,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自我管理。例如,在班干部的选择,班级纪律制定方面,挑选思想成熟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学生自治,逐步培养独立思维和遵规守纪意识。其次,初中班主任也应该做好衔接配合,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小学生特点,从细节做好管理,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例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单独沟通,帮助一些适应性较差的学生调整好状态;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民主管理方式,制定班级文化和规则,确定班干部队伍,让整个班级短时间建立秩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尽快走上正确的轨道上。
结束语:
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不仅仅要依靠教师在工作中及时关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各方面状态调整,根据需要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家长应根据学生需要,提前为学生从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做好相应的铺垫,并为进入初中后学生遇到各类问题出谋划策,通过家校共育,实现中小学教学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 马文庭. 试论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J]. 亚太教育, 2020,(2),25-25.
[2]. 韦静文.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J]. 基础教育研究, 2009,(22),59.
[3]. 曾启泉. 试论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 祖国, 2017,(15),24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