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创新探讨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王文
[导读] 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文
        江西省上饶市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江西 上饶)  333200
        摘要: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刻不容缓。本文关注中职语文教学增强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分析现有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语文;教学创新
引言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到一项技能之后便会进入工作岗位,语文素养是符合学生社会实际需求的一种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而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学习包含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人文素养等方面。从短期的学习来看,语文学科能力构成了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求学习者具有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果不能学好语文知识,学生就不会分析问题,就难以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较大进展。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语文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将朦胧的感觉变为清晰的思想,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并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基础薄弱、错别字、病句等。教师就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因为对中职学生而言,没有选择参加升学考试,而选择了去中职学校就读,其原因就是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语文基础不牢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以往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能够更好地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很容易产生懈怠,渐渐形成了学习的惰性,学习效果不好。
        (二)学生本身对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
        在中职生的教学中,很多的中职学生基础的知识水平以及基础的知识储备都是不达标的。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学生对于语文的重要性并没有过多的思考,认为语文对于他们的生活帮助并不是很大。学生自身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并不是十分地端正,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在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修养上的重要性。这时老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正确地引导学生并告知学生语文的学习对他们之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帮助,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中职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中职生的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创新
        (一)加强教育理念的改进和提升
        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提升,能够很好地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同。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建立起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此外,中职语文的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职教育与普通常规教育体系不同,不以学术研究、升学考试等为核心,而是以学生的综合应用素养为第一培养要务。


        (二)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理论
        例如,在讲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如果将课文“解构”学习,用传统教学方式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记忆生字生词,分析重点句子,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对文章深刻内涵的理解就打了折扣。背下来的中心思想总还是比不上自己真心感悟所得的思想。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经历。作者是在残疾、找不到出路的状态下进入地坛,从此与地坛结缘。写下这篇散文后的十几年间,作者都没有长期离开过地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通过作者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用作者的眼睛去看地坛,看世界,看周围的人和事,体会作者坚强不屈,与生命困苦生活挫折对抗的意志。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对于生活的苦难理解还不多,遭遇也不多。教师可以引入与这篇课文类似的文章、新闻报道、专题栏目等,特别是近几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用这类生活中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例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必将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起到育人作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
        (三)创造相关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情感等,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从自己的角度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或中心要点。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闭起眼睛,跟随教师的提示,在脑海中描绘这样的景象:天近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有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乌鸦叫声、流水声、西风呼啸声等,让学生与诗中情境融为一体,真正获得体会与感悟。
(四)组织开展语言实践
        语文学科本身就有着实践性特征,而且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要从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掌握言语实践方法着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对言语实践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要求学生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文本,和文本语言产生强烈共鸣,自主掌握语言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就要把语言实践作为重要指向,调动学生的生命力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物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打破单一化的思考与探究模式,在语言分析和语言应用当中收获成长。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开展激烈讨论,表达观点,学会学以致用:题目当中的背影是谁的背影?作者想要通过对背影的描写表达怎样的情感?你在生活当中体会到过类似的情感吗?
        (五)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学生的自我展示
        中职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可能较为困难,一部分原因也是学生自身对于语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向学生传递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中职生还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也是十分地渴望能够被关注,希望可以找机会展现自己。因此,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个心理特点,创造一些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才艺的展示。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以及荣誉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目前也是一个青春期,对于赞美和褒奖会有一种游戏打通关的快感。因此,老师可以多加创造这样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结束语
        中职生的语文教学与中职生的技术教学同样重要。老师要不断地加强语文教学的意识,对于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此外,还要对中职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以及近期的学习等进行一个及时的了解,这样一来可以及时地更新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霞.多元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116-117.
[2]王瑜.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18):28.
[3]任南欣.浅谈新课程下的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11):47.
[4]周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智慧,2018(23):114.
[5]王瑞萍.创新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6):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