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游戏我做主—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徐园园
[导读]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对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熟悉,孩子们都很乐意参与,在游戏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徐园园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幼儿园        310007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对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熟悉,孩子们都很乐意参与,在游戏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了有益的发展。但处在小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如何有效引导他们进区活动,并能正确操作材料,与物与人产生互动,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小班幼儿进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了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区域活动;小班幼儿;指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区域活动的由来与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皮亚杰都对此投入了极大兴趣。在他们的教育方案中,将区域活动置于一定的课程体系中。区域活动将教育目标渗透于教育内容之中,将教育内容分成几个区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从而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学者开始进行区域活动的实践和研究,随后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二)区域活动的类型及特点
        区域活动的创设就内容而言,可分为科学探索类、益智操作类、艺术表现类、运动娱乐类、社会性角色扮演类等。就场地而言,可分为公共区域、专用活动室等。区域活动的玩法特点是:自主性,幼儿自主选择内容与材料;互动性,产生不间断地与物与人的互动;蕴涵性,教育价值蕴涵在玩中和互动中。
        (三)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
        但对于3--4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在他们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发现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孩子们通常固定在某个区域玩的时间十分短,没多久就到其他区域玩;还有个别幼儿不知道该怎么玩,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个别幼儿会把区域内的材料弄得乱七八糟,整个活动情况很混乱。
        二、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的准备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孩子的基本适宜性,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孩子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一些提高手指小肌肉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培养就较适宜放在区域活动中。因为3—4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发展大、小肌肉的动作,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从而促进身心整体发展。比如我在“小巧手”里提供木珠、吸管、“鳞片”,让孩子进行穿木珠、穿吸管、插“鳞片”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
        2.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首先是教师为孩子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如设立美工区、语言区、生活区、数学区等,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孩子的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孩子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

考虑到这一点,我在“小巧手”所投放的材料主要有给小动物穿衣服(在小动物身上绕毛线)、串珠、插花、给毛毛虫装上脚、给小鱼插鳞片、夹夹子、梳辫子、瓶盖配对、小象吹泡泡(发展幼儿对常见的颜色的辨认能力)。
        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时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孩子活动使用,以保证孩子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同样小班的孩子喜欢单独操作,因此我在为孩子准备操作区的材料时,每个筐里放一份操作材料,并多准备几份相同的,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单独的操作,又照顾了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孩子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存在的差异就越大。因此给小班孩子提供的材料更应直观地体现出有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如“梳辫子”这一游戏,我提供给孩子有趣的奶粉罐瓶娃娃、各种夹子,孩子们都愿意自己去给奶粉罐瓶娃娃头发上夹夹子,可是刚开始怎么也夹不上去,于是我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找窍门,又提供了一些大、中小的夹子,使不同孩子自己去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层次的安排,既满足了孩子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发展需要,让不同需要、兴趣、能力的孩子自主的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4.材料投放的生活情景性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该有生活情景性。
        为小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如《玩豆子》游戏中我准备大小的调羹、勺子、酷儿瓶、饮料罐,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过,而在家里却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碰到的材料,才将他们深深吸引。在活动中并创设情景如给蚂蚁送豆子,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玩得是那么尽兴、那么愉快。
        5.材料投放的发展性
        只有当材料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应做到材料的更新与教育需要同步,更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同步。
        例如,主题活动《春天》一开始我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了一种颜色的印章画让他们在草地上印花,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幼儿的兴趣减弱了,我就增设了各种颜色及不同形状的印章,果然幼儿的兴趣又来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及时添置固体胶、画好并剪下来的小动物,让孩子们在印章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粘贴的技能。这样通过增加某些材料或替代部分材料,对活动的内容稍做改变,重新引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总之,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如何让小班孩子通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参与、快乐游戏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陈磊著,《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林佩芬著,《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