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国学吟诵的相融性实践研究——以琴歌创作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向敏敏
[导读] 当今时代,对国学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是新时代教育的新方向,也是引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向敏敏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华东小学 广东 佛山 528300
        摘要:当今时代,对国学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是新时代教育的新方向,也是引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国学文化,继承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古琴;国学吟诵;琴歌;传统文化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的可行性和意义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的可行性
        1.与顺德区龙江镇华东小学的教育理念相适应
        顺德区龙江镇华东小学(以下简称为“华东小学”)从建校以来一直秉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并一直尝试在教学中予以践行。同时,华东小学在2017年还成功获得了孔子学堂的申办条件,基于此,华东小学不仅重视对学生开展学科文化理论教育,还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在校园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一直是华东小学的办学特色。在此之前,华东小学在国学文学、粤剧、传统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为华东小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教学中有所践行,为学生更好接受琴歌教学与创作奠定基础。
        2.古琴与诗词吟诵二者存在相容性
        此外,古琴与诗词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相容性。首先,从历史起源来看,二者最初都产生于古代人民的生产实践,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五百年前,是全世界最悠久的弦乐艺术之一。其次,从文化传统来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在吟诵古诗词时配乐的传统,如《乐府诗》《诗经》,乃至后来的宋词,都有过于音乐结合表演的传统,在我国可以说传统音乐和诗歌二者不可分割。再次,从二者承载的精神价值来看,传统文学与音乐也有着趋同的价值,在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占据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其次便是道家和佛家,这三者组成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思想。最后,从二者的艺术价值看,古琴和诗词吟诵的共同性就是用声音来展现艺术魅力,将二者结合,能够进一步深化其艺术价值,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听觉冲击和感染。
        3.小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接触和学习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明显上升,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一共有将近六十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资源,为小学音乐课堂开展琴歌教学提供了可能。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基本领悟了诗人的情感,在开展琴歌教学时能够更好地在音乐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的积极意义
        1.能够引导学生从小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不仅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也是全人类的艺术文化瑰宝。古琴文化中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大量哲学精神、风土人情、道德价值、艺术价值等,当代人有义务去继承优秀古琴艺术并发扬光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能够引导学生从小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
        2.能够丰富音乐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歌唱为主,但是歌唱的内容比较局限,大多围绕中外民歌开展,加上部分音乐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即便喜欢音乐,却对小学音乐课难以产生兴趣。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琴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古琴,并尝试结合古琴开展国学吟诵,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在某一个程度上进行链接,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的教学策略
        (一)有针对性地挖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资源,制定校本教材
        要想更好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古琴与国学吟诵相融,学校先应该组织音乐教师,根据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结合古琴教学内容,对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制定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教师要注意并不是小学课本上所有的古诗词都适合作为琴歌创作的素材,在制定教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邀请几名语文教师共同参与,以更好地对国学诗词进行把握。例如,音乐教师在制定校本教材时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编排,小学诗词涉及边塞诗、爱国诗、思乡诗、写景诗等多种题材,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题材分别进行编排,以在其中更有针对性地融入古琴教学内容。
        例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作为一首词,本身就是吟唱的素材,其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通过吟唱能够很好地体会游子在路上跋涉的艰难,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像这样的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妥善选择,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好编创一些轻松活泼的琴歌,如《西江月》《咏柳》等,而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可以将一些爱国诗词、思乡诗词等有厚重情感的古诗词编创为琴歌,如《天净沙·秋》等。
        (二)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琴与国学吟诵的乐趣
        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古琴仍然是一项比较陌生的乐器。因此,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会发现其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古琴学习时,因为新鲜往往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古琴是一门悠久的艺术,要想真正学好古琴,并结合古琴开展诗词吟诵,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弦乐的理论知识,小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的兴趣持久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创造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古琴与国学吟诵融合学习的兴趣。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教师在开展该首诗词前,可以借助多媒体创造一个下雨的春夜的情境,让学生先观赏视频,感受视频中雨夜过后,花朵落了一地的景致,并配上合适的古琴乐曲。教师先让学生观视频、听背景音乐,带学生进入琴歌学习的情境。学生在氛围的驱使下,专注力会进一步集中。
        (三)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此外,小学音乐教学古琴与琴歌,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弹奏古琴,学会结合古琴乐吟诵国学诗词,更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作。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古琴基础之后,自行选择喜欢的诗词进行琴歌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小组成员分工,创作每个组独一无二的琴歌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培养,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古琴与国学吟诵有了深层次的把握。
        (四)借助互联网,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会发现他们好胜心强,喜欢展现自我。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艺术价值就在于通过表演传递情感,展现音乐魅力。琴歌同样需要通过表演展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赛和表演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平台,为学生拍摄琴歌表演视频,传到相关平台上,学生见自己的表演得到了更多人的欣赏和肯定,其学习琴歌的动力被进一步激发。
        三、结语
        自古以来,传统文学与音乐之间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古代教育重视“四书五经”,其中将文学与音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教育家孔子明确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学中造诣最大的部分便是诗词,诗词与音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大一部分就是祭祀中弹唱的乐曲,或者是民间劳动人民传唱的民歌。
        参考文献:
        [1]王娜.论汉代诗歌对乐器的接受——以对琴的接受为例[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