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审美意蕴探析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席敏
[导读] 审美观,作为美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独特性在于世人所接触到的美好事物时所引发的一种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怡情悦性的心境状态,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客观评价。
        席敏
        广西大学 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审美观,作为美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独特性在于世人所接触到的美好事物时所引发的一种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怡情悦性的心境状态,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谈到中国画的审美意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待讨论,虽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详实的论述,但中国画的研究并不拘泥于此,本文力求围绕中国画的审美艺术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意蕴;探析
0引言
        俗话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当代国画界,研究不一。有人混迹于技术层面,有人崇尚形式,有人注重主题、内容。其实一幅画的精华应在于给人一种内在感受。主流中国画讲究创作的过程中观察和表现现实生活,落笔讲究神情气势,意与气合。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采用“形神具备”的艺术手法将画面跃然纸上,极富真实性。通过整个画面的完美变幻,使中国画的形式美、情意美、抒情美传达给观众,让观众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境界。
1中国画讲求寓情于景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抒情,讲求寓情于景和创造性思维,注重艺术形象与感情的高度统一。形态上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相似,而讲求作品的神似。中国画形象的塑造可以传达出画中的感情和以及画家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因而可以说画家的画是有灵魂的,是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系不大的部分,然而对于那些能体现出轮廓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神似或者扭曲的手法加以雕琢来达到借景抒情的境界。 
2画面感统一
        中国画的构图讲求画面的有机统一,它与西方画派的抽象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画的立足点不在于某个固定的时空为原型,而是以灵活多变的线条作为表达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体,通过画家的主观臆想和创作法则,将画面重新布置与整理,以期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物我”、“超我”的境界。于是,四季更替、阴晴圆缺便成了古今艺术家情感的高度表达。除此之外,中国画在透视上不局限于焦点透视,贯而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以时空移动的方式取景,整体构图,具有高度的自由和灵活性。
3 虚实对比
        中国画讲究虚实对比,讲求要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画风和技法作为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段,通过对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容貌、轮廓、细腻、光暗及神态风貌。这里的技法既是写物、状物的技巧,也是承载画家情感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寓景于情、以景达意,其痕迹手法体现了中国画的感情烘托,具有高度的审美和欣赏价值。


4文化传承性
        中国画在我国古代就呈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即文化传承性。中国画是对民间生活进行记录的一种表达形式,有效的体现了文化的结构性和民族审美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呈现出多方面的差异性,从而使这种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纵使时间的更迭和改造,亘古不变的是中国画民间价值在审美文化中的完美体现,这种体现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和背景的,这也就体现了中国画文化传承性的艺术内涵。
5审美注重和谐交融
        中国画的审美在表现形式上不过分强调视觉刺激,而是更加注重事物整体的交相辉映与和谐共生,审美表达上侧重于和谐、旷达、务实、雄厚、细腻的审美方式,利于欣赏者细细品味和在体会中感受笔者感情。例如笔者画饮酒,强调三品,一品为味,二品得其意,三品融其境界。这也就是古人饮酒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杜甫的饮中八仙就是由此而来。古人有道:“品其味才能会其意,明其志”。当然这种会意与气韵与画面的整体共生是离不开的。
6传统的哲学观念
        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和塑造表现上,讲求以小见大或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强调在活动认识中去观察和了解客观事物。充斥着画家的社会认知和教育警示的作用。例如对山水的描绘中,往往采用烘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7中国画强调元素多元化
        多元化是当今中国画的流行特征。这个多元化是绘画风格的多元化,也可以说是由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造就了中国画的传情达意。比如现在很多国画在作画过程中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古典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其次就是碎片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以此来表达生活的琐事感情。最后在多元化的同时,又注重强调艺术审美回归,也就是通过对艺术的表达来达到身心被解构后的空虚感和轻质感。
8中国画的宗教与审美价值
        自秦朝一统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到汉代以后,我国传入了道教,宗教思想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故而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上山修炼,通过占山修炼,推行宗教。从那时候起,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从敬畏自然向审美方向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画、水墨画、国画。通过自己绘制的山水园林,以随时享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9结语
        综其所述,中国画的审美意蕴、审美特征,还有需要我们去继续深挖和发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的前提下,推动中国画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是我们民族文化和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士剑.漫谈《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J].吉林师大学报,1978:02.
[2]高沁心.山水城市视角下秦岭北麓区景观角色历史演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安静.中国画创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 20(001):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