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关照下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吴丹
[导读] 本文探讨了格式塔理论中接近原则、连续原则和简化原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吴丹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格式塔理论中接近原则、连续原则和简化原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接近原则能帮助译者选择恰当词义;连续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改变衔接方式;简化原则则提醒译者在翻译中应当避免语言形式复杂化,从而在表达上多使用儿童所熟悉的叠词和简单句。
 
        关键词:格式塔;儿童文学翻译;接近原则;简化原则;连续原则
 
一、引言
        儿童文学对教育和培养儿童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还可以增长儿童的科学文化及生活知识。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可以扩大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儿童文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类型,对儿童阅读内容的丰富、阅读事业的拓展以及跨文化意识的生成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起源于上世纪初,为德国、奥地利心理学家所创立,与当时盛行一时的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学说大相径庭,其强调经验行为的整体性,并认为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格式塔理论自诞生后便对国内一些知识分子产生影响,但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其在我国的正式传播则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格式塔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格式塔的研究扩展到了如教育、医学、管理学、文学等众多的专业领域。尤其是在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中更是如此。
         
三、格式塔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将心理学领域格式塔理论中的接近原则、连续原则和简化原则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相结合,探讨其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所选用文本是赵元任先生的译本《阿丽斯漫游奇境记》,任溶溶先生翻译的《夏洛的网》,以及张建平先生的译本《绿野仙踪》。
1.接近原则的应用
         接近原则是格式塔理论中最基本的原则。接近原则是指翻译文本中相互邻近的单词常被视为一个整体。接近原则常用来确定单词含义,一个词很少独立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单词在句子中往往有其特定的语序,一个单词的词义取决于其前后单词,这就是格式塔理论中搭配和语境的重要性的体现。
(1)名词翻译
         名词显性一般是指英语中同一名词被翻译成汉语的不同译文。查阅词典可以发现,许多名词有不止一种意义,特别是那些上义词,但该选取哪一种意义取决于该词所处的语境和相关的上下文。名词除了在词典中具有这些基本意义外,还可以明确地译为目的语中的相关名词或特定的习惯表达。但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没有适当的对等译文时,词的意义也是明确的。
例1:原文:1.Alice had no idea what Latitude was, or Longitude either, but thought they were nice grand wordsto say. (Carroll, P17)
译文:其实阿丽思一点也不懂得纬度是什么件东西,经度是怎么回事,但是她想那两个名词说在嘴里一定很好听的。
例2:原文:…and  round  the  neck  of  the  bottle  was  a  paper  label,  with  the  words“DRINK ME” beautifully printed on it in large letters. (Carroll, P20)
2.译文:瓶颈上系着一个纸条子,上头写着很好看的大字“喝我”。
例3:原文:As she said these words her foot slipped, …(Carroll, P26)
3.译文:正说着间,她的小脚一个不小心一滑,滑跌了下去,……
         分析:这三个句子里的同一个单词" words "的翻译是不同的。" word "的基本含义是"单词”。然而,“words”,the“word”的复数形式,在例子中被明确地翻译成“名词”、“大字”和“话语”。根据接近原则,彼此接近的单词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而个体部分的功能是由整体决定的。第一句中的“词”是指“纬度”和“经度”。“爱丽丝听到这是老师在课堂上说的”。显然,如果翻译成单词,也许对不懂英语的孩子来说会很困惑。名词是words的下义词,对孩子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在翻译第二句时,孩子很容易就能弄明白“大字”指“喝我”。第三句中,译者得到words是“话”的意思来自于搭配“say these words”。译者根据每句话的上下文确定“词”的意思,并为年轻读者找出合适的目标语言。他为年轻读者提供了没一句话中words的具体翻译,使其翻译更加准确。
(2)形容词翻译
         形容词的显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形容词在句子中用来修饰某些名词。因此,形容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前后名词的影响和制约。
例4:原文:Now it is well known that when there are many of these flowers together their odor is so powerful that anyone who breathes it falls asleep, and if the sleeper is not carried away from the scent of the flowers he sleeps on and on forever. (Baum, P242)
        译文:现在的人都知道,当许多这样的花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气味是非常浓郁的,任何人只要闻了它就会昏睡过去,如果不把沉睡的人抬走,他就会在花丛里睡啊睡啊,永远醒不过来。
        分析:这个例子的重点是形容词“powerful”。众所周知," powerful "通常表示“强大的”。就像在句子“China is a powerful country”(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中,这是因为“强大”被用来描述国家的状态。然而,这个形容词被用来形容花的气味在例句中。花的气味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它使人就睡着了。根据接近原则,彼此靠近的单词是容易被理解为一个群体,其作用和功能由整体决定。在上面的句子中,“powerful”修饰了“flower”这个词,靠近“powerful”的单词是“flower”。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形容词“powerful”被译成了“浓郁的”。

2.连续原则的应用
         连续原则是指连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连续原则的应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分为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一方面,衔接和连贯是很重要的文本要素。为达到语篇的连贯,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的衔接手段。了解它们的不同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句中逻辑关系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地道地翻译原文,在译文中将主句和从句交换位置是有必要的。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儿童不仅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而且还可以从阅读中学习语言和培养逻辑思维。然而,他们很容易被误导。因此,译者应尽量避免汉语的西化,使汉语的衔接和连贯在英译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词汇层面的连贯
         语义衔接可以通过词汇、指称、替代等手段来实现。词汇衔接是指某一个词的意义与有关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它是一个普通词或是前一个词的同义词。这个词的词义是用来指文中的某物。示例5属于这个类别。
例5:原文:The four travelers passed through the rest of the forest in safety, and when they came out from its gloom saw before them a steep hill, covered from top to bottom with great pieces of rock. (Baum, P381)
译文:多萝西和伙伴们平安地穿过了阴森森的树林,看见前面有一座陡峭的山,从上到下都覆盖着大块大块的岩石。
         分析:原句中的四位旅行者指的是“多萝西、狮子、铁皮人和稻草人”。一位没有读过个故事的人可能会按照字面意思把“the four travelers”译为“四位旅行者”。而这样的译文对儿童来说不仅听起来过于正式,而且意思还很模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句话是一个新章节的开头句。在这个例句中,连贯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首先,译者用“多萝西和伙伴们”取代了“四个旅行者”,因此,“多萝西和伙伴们”与前文保持一致。其次,这句话的特殊地位也体现了两个章节之间的连贯性。

(2)句法层面的连贯
         英语中不可避免会使用复杂句。中英文表达逻辑关系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和连贯,主句和从句有时候必须要交换顺序。同时,由于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译者总是需要调整句子结构才能保持译文的连贯性。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童在阅读作品处理逻辑关系时会更加困难。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中需要足够清晰。
例6:原文:He soon made a truck out of the limbs of trees, from which he chopped away all the leaves and branches. (Baum, P249)
译文:他砍下一些树干,削去枝叶,很快就做好了一副车架。
         分析:这个例句来自于两个完整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他很快用树枝做了一辆卡车”;第二个句子是“他砍光了所有的东西:树叶和树枝”。译者把这两个句子合在一起了把第二句改成定语,使句子具有内在的连贯性,符合连续原则。然而,汉语通常用短句来描述事件发展过程的句子。因此,为了在目的语中展现出最真实的文本,需要对源语言中信息要素重新编排。这样,中文译文把动词和细节(他砍下一些树干,削去枝叶前)放置在结果之前(做好了一副车架)更符合目标语中的语序,这在目的语中是自然而恰当的。这是因为译者使用连续原则对原文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连贯自然。

3.简化原则的应用
         简化原则是指以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某一特定领域的文本信息。有一种误解认为儿童语言就是成人语言被被简化了,因此,以为儿童翻译比较容易。但笔者认为儿童语言有其独特的特点,儿童在这语言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儿童翻译是完全不同于成人翻译的另一个领域。看似简单的翻译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译者翻译时要按照儿童的要求组织语言。简化原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应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叠词翻译、简单句的翻译。叠词是儿童用其有限的词汇表达内心想法的常用手段。而简单句不仅是汉语的典型特点,而且也是儿童语言的一个突出特征。

(1)叠词翻译
         中国儿童在话语表达中常用到叠词。因为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总是喜欢用两个相同的字来表达他们喜欢的事物,例如“凳凳”、“桌桌等。另外,叠词还能展现出音乐的节奏和语言的生动形象。另儿童感到开心的是的他们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欣赏到了语言的韵律美。叠词能用带画面感的信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叠词描述的是生动活泼的情景,比如"蹦蹦跳跳”,这符合儿童的天性。
例7:原文:“We are holding a directors’meeting,” replied the old sheep. (White, P78)
TT:
译文:“我们在开头头会议,”老羊回答说。
        分析:“a directors’meeting”一词被译为“头头会议”。人们在读这样的译文时一定会赞许地微笑,因为它体现了译者在其翻译中对儿童的关注,叠词"头头”拉近了文本与儿童读者之间的距离。译者完美地运用了简化原则,他用了简单而又可爱的译文“头头会议”取代了较正式的译文“董事会议”。

(2)简单句翻译
         除了叠词外,儿童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简单句。英语由大量的复杂句子组成。但在儿童文学翻译时,有必要做出调整。有可能原作者在他的书中使用了简单句,这样,译者可以在不改变句子结构情况下在目标语中实现这一功能。另一方面,因为简化原则也意味着只有有助于简化结构的信息才能被感知,不相关的信息往往会被忽略,为了句子简化需要,译者可能在翻译时删除某些信息。
例8:原文:Wilbur heard the words of praise. He felt the warm milk inside his stomach. He felt the pleasant rubbing of the stick along his itchy back. He felt peaceful and happy and sleepy. This had been a tiring afternoon. (White, P23)
译文:威尔伯听到了这两句夸它的话。它感觉到了肚子里的热牛奶。它感觉到棍子舒服地在挠它痒痒的背。它感觉到安宁、快乐和睡意。这真是一个累人的下午。
分析:上面的例句由五个句子组成,都是短小精悍的简单句。作者使用如此直接的语言就是简化原则的应用。同时,这也是为了照顾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他用五个简单的中文句忠实地实现了目的语作者的意图。
四、结语
        格式塔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感官经验,也拓展到了文本信息的处理和文本意义的确定。本文探讨了三种格式塔原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接近原则帮助译者选择恰当词义,无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其词义都由所在语境决定;连续原则的应用帮助译者改变衔接方式,调整句子结构,最终有助于译文表达的连贯清晰;简化原则提醒译者在翻译中避免语言形式复杂化,从而在表达上多使用儿童所熟悉的叠词和简单句。
         
五、参考文献
[1]Lakoff,G.Linguistic Gestalts[M].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Illinois.1977
[2]Norbert M.Seel.Gestalt Psychology of Learning [J].Encyclopedia  of  the Sciences of Learning. 2012: 1366-1371.
[3]赵元任译.阿丽斯漫游奇境记 [M].商务印书馆, 2002.
[4]任溶溶译.夏洛的网[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5]李丽.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9,25.
[6]刘燕.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语言特色[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张建平译.绿野仙踪[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8]李文娜,朱健平.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02:80-87.
“2017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格式塔理论视阈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音美再现研究”(课题编号:17WLH03)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