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资源,激发乡村学校生命力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周开容
[导读] 在国家加快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重大时期,农村小学依然处于困难的状况,不能承担农村再生的主导责任。
        周开容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在国家加快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重大时期,农村小学依然处于困难的状况,不能承担农村再生的主导责任。 因此,探索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紧急和困难的。根据乡村小学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从依靠乡土资源,实现乡村和村小人文气息的复苏,实施生活化教育激发乡村小学生命力,发挥乡村小学小班化教育优势的三个方面实施改革,让富有乡土感情的专家型教师和管理者激活乡土文化和乡村学校的生命力,以此促进农村小学的开发意向和农村再生战略的发展志向。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发展;战略方向
前言: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概述:中小学从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活跃发展,开发自己的特性,作为地方中小学,你如何能开发自己的特性? 我认为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加强学校特性的建设是根据当地情况的选择。
一、依托乡土资源实现乡村学校人文气息的复苏
        在《历史和社会课程标准( II )》中,教师必须擅长探索和利用当地独特的课程资源,而且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经验,以及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深入观察、体验实际社会生活,发现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一切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陶辛奇曾经说过“追求人生教育,终身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捕捉实际事件,唤起学生的直观体验,使教育回到现实生活中,激活教室里的教育。
        地区知识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天然资源、人力和历史资源、社会开发资源。 具体是指地域特征、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史迹进化、历史移动、社会开发、民俗艺术、民俗习惯、名人、人物、语言和文化等。
        其次,教师应该巧妙挖掘民俗,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创造了观看音乐和光线的教学方式之一”。把学生带进思维兴趣的大门,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社会科学教学中引入本土资源,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亲切。比如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课中,为了更清晰地阐明南北自然文化差异,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的气质、土壤、河流水文特征、典型动植物、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结构、水陆交通、饮食、过年习俗等,做成表格。备课的时候还做了一个关于北方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的表格,收集了几套图片和flash动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填表格前观察幻灯片,然后将“北方表格”与课前制作的表格进行比较。最后和同学们分类总结了一下。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依托乡土资源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活化乡村学校教育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的灯塔。本土资源具有生活化、地方化的特点,更接近农村学校学生的思维图式。

将本土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农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融为一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农村学校教育应及时改变教育发展趋势。在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农村属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可以依托当地乡土资源,充分挖掘当地乡土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建设文化教育基地,作为学生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场教学阵地。以基地为学校,以场景为教室,以文化资源为教材,基地讲师可以是老师,甚至可以是学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直观感受、现场互动、专题研讨和实践研究等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文化学习和游学,更好地弘扬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教育,打造乡村学校教育。
三、依托乡土资源发挥乡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作为一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地方资源被许多学校所利用。教师和儿童将当地资源融入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将当地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会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抓住孩子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的同时,教师的领域也可以拓展。专业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幼儿园来说,利用当地的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方便教师使用当地的材料,节省教学费用。因此,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农村儿童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当地资源存在问题。
        农村教育是指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来适应未来社会,而不是让农家的孩子成为书呆子,训练检测仪。 这是党的教育政策和优质教育的合理魅力指导。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经在他的学校组织了五彩缤纷的课外小组,包括少年种植者、繁殖小组、园艺小组、动物群、机械化小组和电工小组。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劳动群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智力生活,尽可能发展各学生的才能和兴趣,确定了各学生的开发方向和目标。目前,这种教育是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具有充分条件和天生优点的村庄可以进行这些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农村教育需要突破,而突破的方法不是远离农村而是接近当地,完全依赖当地资源,积极尝试的方法,再加上受地区资源带来的红利,以此获得作为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充分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资源是自然的、活的课程资源,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背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将本土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触发强烈的爱乡情怀,而是将教育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传统的情境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改变过去固化的思维模式,关注身边的一土一物一花一草,让本土资源的利用成为一种亲情。
参考文献:
[1]孙刚成, 拓丹丹. 依托乡土资源激发乡村小学生命力的发展路径[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9(4).
[2]孙刚成, 翟昕昕. 富于生命力的乡村校园环境创设——以帕夫雷什中学为例[J]. 课程教学研究, 2018, 000(006):18-22.
[3]拓丹丹. 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D].2019.38
[4]杨孝琼, 杨向利. 开发“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学校数学教学情境[J].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19, 005(005):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