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玲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重要基石,小学的阅读量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文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文字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阅读 阅读素养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素养是一种能力素养,阅读素养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科学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体现日趋重要,阅读成为人学习和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其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要深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一)、选择合适的阶段性阅读材料
要想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出发,为他们提供各种阶段不同的阅读资料,以适应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亲切感、趣味性和成就感。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校园的主流,让阅读成为朋友圈的时尚,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开展了“阅读等级”的读书活动。把考级内容分为六个级别,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分别对应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六个级别。真正做到给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提供阶段性阅读指导。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还不适应,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能力不足,往往只对书中的色彩和插图较感兴趣。因此不妨让学生阅读以生动有趣,内容浅显、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书等,如《我爸爸》、《石头汤》、《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绘本以图画为主,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孩子在阅读文字时觉得更简单,让孩子在阅读时既享受文学,也感染美学。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孩子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无限扩大。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孩子思维能力有所加强,认知能力加深,老师可以推荐《西游记》,《草房子》,《童年》名著等书目,让孩子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感,真正做到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教导式引导阅读
于小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智力,又有一定的阅读经历,因此对阅读内容懂与不懂,理解不理解是衡量小学生阅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读得懂,可以使小学生的阅读情感很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并与作者在思想上达成“共鸣”,这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小学生的阅读情感的变化可以直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巩固和提高小
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小学生的阅读自信心越弱,阅读意志就越差,出现阅读障碍。如此这般循环,小学生就会失去阅读兴趣,甚至畏惧阅读。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校开展了“阅读指导”的读书活动,帮助小学生读懂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主要代表作,作品的表达方式与艺术特色。如在指导四年级孩子阅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浓厚兴趣。
在帮助小学生读得懂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在12周岁以后才体现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特征,因此他们的阅读主要受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必须承担小学生阅读指导者的责任,亲子阅读能得到提倡甚至推崇,正是缘于此理。家长须给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好书,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同时,家长们仍需明白:家长要想让孩子多读书,首先自己要多读。家人们共同学习,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将极大激励孩子阅读的热情。
(三)、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自主阅读形式,如师生共读一本书,月读书计划,举办阅读主题班会,阅读交流会等。通过各种阅读形式,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比一比,不仅让学生在读中丰富知识,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互相交流中收获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使阅读不仅仅是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学到老活到老,阅读,贵在坚持。教师应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让孩子一定要有看书的习惯,一天不看书心里就会觉得不踏实,每天看书,每天有收获,并坚持这一个看书的好习惯。如我校一直坚持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保证孩子每天都能从书籍中获得养分,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由于识字量有限,理解能力不强,在阅读中会经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或是读不懂的句子。很多孩子会因为这样种种的阅读障碍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对阅读产生排斥感。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孩子学会自主阅读,教育孩子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通过上下文猜测理解,等读完后再去查字典和资料,或是询问讨论。这样的自主阅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综合阅读素养。
三、教授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阅读。
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在阅读时需要伴随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会逐渐地理解许多问题,并不断地显示出个人的聪明才智。
善用工具查询。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易懂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善用工具查询,如工具书或者网络百度等等,通过及时求解,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
多圈点批注。我们都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笔,随时圈点书上的重要知识点,及时记下自己的想法,便于我们再次查看,遇到同样困惑时,能更好、更快地了解之前我们的看法和体会,这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勤写读书笔记。我们在看书时,总会有很多共鸣与感悟,如果能把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我们今后说话和写作的材料。除了写我们的体会之外,还可以摘抄一些能引起我们共鸣或给我们启示的精彩话语。我校学生每天坚持书写“阅读记录”,每天积累两个词语,一个句子,不强求数量,适当地注意质量,勤做笔记,不断地提升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凡是没有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掌握知识的。”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理应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