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二小学 536000
【摘 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引导。通过教师正面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和作用入手,探讨了语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语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教学应用
一、积极心理品质概念分析
积极心理品质是社会存在中的独立的个体对社会认知、个体意志和情感等要素积极心理反应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引导个体思想、情感等方面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
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主张是:人的心理品质有积极和消极品质之分,充分发掘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人类所特有的潜在的积极因素,促进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1]它的宗旨是:充分发展人类所特有的正能量的美德体验,充分挖掘人类潜在的积极心理期盼,从而促进人类无论在外部体感还是内心的体验上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二、积极心理品质应用现状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让莘莘学子获得知识,健康的人格成长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职责要引导和塑造学生养成积极的乐观的心态。而在此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做出积极的心理引导。
小学语文写作是衡量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风向标。课堂上,大多数语文教师按部就班逐步分析、讲解,表面看良好,实际上问题很多。学生被动接受着所得的分数,并没有全面的反映出掩盖下的问题。如果成绩低,学生没有成就感,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语文写作,乃至对语文这门学科望而生畏。现实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写作急需引进能够面向个体学生心理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的理念——积极心理学,也就是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积极心理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价值
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语文教师是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者,教师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着直接或间接的示范、感染和引导作用。可见,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感染学生心理环境的质量
从哲学的角度讲,内因决定外因,但外因具有感染性。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格,让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和热情,而这也正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价值所在。
(二)熏陶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是单一的接受者的角色,他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学生知识的说教者。[2]教师的这一职责说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运用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发展各种认知能力。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更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感化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积极心理品质能引导人积极向上,有极强的感染性和感召力,教师的品质的好坏会通过他个体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如果一位教师满面春分、和蔼可亲地走进教室,用温和的语言、激励的眼光看待学生、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学生今天一天自然放松、身心愉悦、积极向上。
因此,教师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励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品质,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教学和与学生的交往中同时出现的。宽松的心理气氛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与教师的工作热情、情绪稳定分不开的。
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师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达到心理预期的同步,表现为知识的学习、人格魅力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五)浸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自己之前没有接触到的困难和问题,会产生各种困惑、挫折。当这些不能得到解决时,一定会影响个人的心理,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这时,学生心理守护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应该凸显出来,以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待学生,热情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3]
四、积极心理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要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学习能力及良好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用积极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群体的意识与情绪。那么,具体来讲,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行为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自信心,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学习自信是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信念、能力和力量,敢于挑战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敢于面对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加强培养学生的预习、阅读、写作、实践等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勇于创新。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热爱生命自然,体会生命价值
新时代的今天,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文章被编入了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作文训练、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认知和体验,让学生逐渐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追求理想,积极进取
理想是生命的个体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及希望达到的状态。但是理想具有艰巨性,而现在的学生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认识不足。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要结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加强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设定的目标要敢于执着追求,
总之,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和运用离不开自信心的培养,给学生坚毅的性格,离不开理想教育的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下,构建积极健康的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敏.塑造积极心态,缔造幸福生活[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ii:318.
[2]何红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的有效性[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4:143.
[3]王金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J].商,2014,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