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碧媛
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中心小学 311266
【摘要】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时出现了一系列入学焦虑现象,我们从家长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性格出发分析形成入学焦虑的原因,并尝试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尊重与接纳孩子的焦虑,通过游戏与孩子建立联结,赢过孩子的信任,从而帮助孩子战胜入学焦虑。
【关键词】入学焦虑 尊重与接纳 联结与信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阿德勒曾说过:“学校教育是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场所。”《纲要》指出,教师应帮助一年级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基于这些理念,结合本校实际,我在接手一年级新生前,做好了一系列准备以应对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焦虑面面观
八月底,我建了一年级新生家长群,陆续收到家长留言,有5位家长特意告知孩子是零基础,需要老师多多关注。据统计,全班34个小朋友中有10人上过幼小衔接班。在这些家长的意识中,上幼小衔接班是最有效的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方式,然而这些家长并没有从心理层面去考虑孩子应该做好哪些准备。至于那些零基础孩子的家长更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状态。就这样孩子入学了,入学焦虑也随之而来。
1.家长的反馈
9月1日放学后,我陆续收到家长的信息。5位家长说孩子一天没喝水,需要老师提醒;3位家长说孩子不习惯学校厕所,憋了一天尿;6位家长说孩子中饭没吃饱,希望老师多打点饭;8位家长说孩子放学后把市民卡落在学校了,书包空空就回家了。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很正常,因为是开学第一天,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只能说家长也没有做好当一年级家长的心理准备,太过焦虑了。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的心理,我尊重并接纳,也根据家长的反馈调整管理方式。
2.教师的观察
(1)场景一:下课了,当其他小朋友跑出教室开心玩耍时,小周一个人默默地坐着,神情落寞。当我看向他,他不自觉地低下头。
(2)场景二:上课了,小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书上画着各种各样尖牙利齿的怪兽。一下课,小沈就冲出教室,弓着背,学老虎叫。每节课下课,小沈都要吼叫一番,直到上课后,走进教室安静地坐下,继续画怪兽。
(3)场景三:上课了,我领读拼音,瞥见小陈默默地流泪,汉语拼音对零基础的她来说太难了。据她妈妈反馈,小陈有轻微厌学情绪,害怕来学校。
(4)场景四:上课时,小楼时不时将手指放在嘴旁,咬着指甲,下课后,我拉过她的手指看,每个指甲都有经常被咬的痕迹,我不太忍心看这样一双小手。
综合家长的反馈与教师的观察,我认为这些一年级新生处于入学焦虑阶段。那么如何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新环境,克服焦虑情绪呢?首先得找出形成入学焦虑的原因。
二、入学焦虑的成因分析
8月底,我校进行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当时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统计,我们发现全班34个小朋友中有6个留守儿童,4个小朋友父母离异,6个小朋友是随迁子女,80%的家长文化水平低于高中学历。据此我们分析了孩子产生入学焦虑的原因。
1.教育理念落后
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教育理念陈旧。一些家长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简单粗暴理念,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懂事,缺乏主动学习新理念的动力。
我校所处的农村经济较城区明显落后,家长们忙于生计,即使留在本地,也需要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隔代养育的孩子被过分宠溺,过度保护,没有形成与年龄相应的自理能力。入学后,这些孩子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慢慢产生入学焦虑。
2.孩子本身性格使然
孩子容易焦虑的个性,一定程度上来自基因。确实会有一部分孩子特别容易焦虑。这部分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
三、应对入学焦虑的有效策略
针对不同成因的入学焦虑,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解决。轻推,而不是过度保护,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入学焦虑。
1.帮助家长更新理念
学校通过开新生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家长对学校产生信任感。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向家长讲述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便于家长接纳教师。班主任老师将一年级家长和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提前告知家长,家长可以提前做准备。焦虑的产生部分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明确家长的职责,可以帮助缓解家长焦虑,家长平和了,孩子的焦虑程度也会相应减轻。
分管家庭教育的老师给予家庭教育相关指导。她建议家长多花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她还建议多关注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师开展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2.尊重与接纳孩子的焦虑
面对孩子时,我们首先要将孩子看作与我们平等的个体,尊重并接纳他们的焦虑。我们分享了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这个绘本故事中,小阿力要上学了,他有些不安。我设计下表,和孩子一起识别小阿力的情绪,结合生活实际认同小阿力的不安,接纳自己的不安和焦虑。当小阿力摆脱不安情绪后,我问孩子们:小阿力用什么方法处理这种情绪?孩子们发现小阿力有妈妈的支持,交到了好朋友,他们也能将这些方法用到处理自己的情绪上。
通过阅读绘本,体验这些情境,孩子们发现面对上一年级这件事情所有小朋友都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是正常现象,他们需要获得成人的帮助。在学校里,这些成人就是教师,我们尊重孩子的焦虑,接纳孩子的焦虑,并且提供方法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同样有效的绘本还有《大卫上学去》。有些小朋友的入学焦虑来自老师和同伴给予的压力,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问题,他们害怕犯错后被批评。大卫也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在学校里经常犯错,甚至还被老师留下来,但是大卫改正错误后还是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星星。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在进行常规教育的时候也接纳孩子的特点,鼓励为主,正面引导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的入学焦虑。
3.建立联结,赢得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温暖联结是缓解焦虑的最佳方法。我的目标是与所有的小朋友建立联结,赢得他们的信任。我尝试通过小游戏与全体小朋友建立联结,有时也通过个性化的游戏与特定的小朋友建立联结。
(1)我说你做。
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通过“我说你做”这个游戏,我试图训练小朋友的听讲能力。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拍拍小手,摸摸鼻头,碰碰脑门,跺跺小脚,小朋友们很开心。然后我们换位,请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令,其他小朋友和我一起做动作。通过多次玩这个游戏,小朋友们很开心,发现老师是可以和小朋友很亲近的。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我和小朋友之间建立了联结。
(2)拉钩钩。
这是我和小朋友之间的约定,拉钩钩意味着我们要遵守彼此的约定。有些小朋友经常丢三落四,我通过拉钩钩的方式提醒他们要记得带自己的学习用品。有一次,小俞的拼音纸丢了,希望我给他补一张。我答应第二天给他,但小俞说第二天早上要朗读,没有拼音纸他就不能读了。看小俞的神情,我要是不给他,他回家还是会惦记着这件事,焦虑情绪不能平复。于是,我就伸出小拇指,跟他拉钩,保证放学后一定往他抽屉里放一张拼音纸。拉完钩,小俞面带笑容,心满意足地回家了。第二天,他果真从抽屉里找到了新的拼音纸,我的承诺兑现了,小俞对我更加信任了。通过拉钩钩,我和小俞之间建立了温暖的联结。
(3)怪兽咬我啦!
小沈心智比同龄的小朋友更加幼稚。小沈说话含糊不清,据了解,他小时候舌系带短,家长并未发现,一直以为他是贵人语迟,直到他六岁的时候才去做舌系带手术,导致他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现在小沈每次下课后,在教室外面大吼大叫,我认为这是对小时候没能好好说话的过度补偿。据他奶奶反应,小沈在家也是这样大吼大叫的。他爸爸还提到这个孩子特别胆小。我从他下楼梯的动作和神情中感受到了。他小心翼翼迈步的样子显示出他内心的慌张。此外,他面对封闭的环境会感到害怕。他可以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课,但是他不敢去音乐教室,他说音乐不好听,实则是害怕较响的声音。在那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小沈会焦虑,会烦躁。
小沈最爱画怪兽,尖尖的牙齿是小沈幻想的保护自己的武器。他的书上满是怪兽。一天中午,小沈画了一幅画,上面是条毒蛇,他让我去摸图画,我装作害怕的样子缩起手来。看到老师也会被他画的怪物吓倒,他反而很开心,似乎内心更加强大了。又有一天,小沈用纸做了一条小蛇,蛇有着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他问我敢不敢把手指放进蛇的嘴里。我做出害怕的样子,将手指慢慢慢慢地往蛇嘴里送,快接近蛇嘴时,我闭上了眼睛。小沈很开心,当我的手指完全放进蛇嘴时,他用手重重地夹住我的手指。“怪兽要我啦!好痛啊!”我的疼痛声让他更起劲了,小眼睛笑得眯成了缝。我的害怕给乐他勇气。
小沈经常找我玩类似的游戏。渐渐地,我们之间有了联结,我会教他一些常规,怎么向人表达谢意,上课该怎么做,下课玩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四、反思
开学一个多月了,孩子们慢慢克服了入学焦虑,学习步入正轨。我在反思,是否可以将处理入学焦虑的种种方法形成一个开学课程,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门常规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成都时代出版社,2019.6
3.劳伦斯科恩,《游戏力Ⅱ》,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