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颜俊
杭州市紫金港中学 310030
内容提要:数学语言,除了用来表述数学概念、定理等文字语言,还包括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在教学中,学生语言的表达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语言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但在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说数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予以忽视或缺少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在倾听中理解数学语言”,“在模仿中规范数学语言”,“在交流中完善数学语言”,“在反思中深化数学语言”四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说 倾听 模仿 交流 反思
经常会有老师抱怨说:“为什么这些内容我在课堂上都讲过,而且也给学生练习过,还是有那么多学生错呢?”,“感觉这些孩子课堂上都挺认真在听的,怎么一到独立做题就漏洞百出了呢?”……
如:浙教版八(上)《2.1图形的轴对称》这一节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例2:如图,直线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流,一骑马少年从A
地出发去河边让马饮水,然后返回位于B地的家中。他沿怎
么样的路线行走,能使路程最短?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笔者在进行该例题的教学时,在所任教的两个班(水平相当)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进行:A班的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本例题及其分析和解答过程,在确认都能读懂并理解解题方法后(整个过程约需7分钟),再来解决下题(选自配套作业本2.1题6):
如图,要在街道l上修建一个奶吧D(街道用直线l表示),若奶吧D向小区A,C提供牛奶,则奶吧D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它到小区A,C的距离之和最短?
B班(同样是40名学生)采用的方式是先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
分析及解答过程,而是由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来说一说:
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D,则
①该题所指的距离之和是图中的哪些线段和?
②还能找到距离之和比①中的值更小的点吗?再换一个点
试试,AD+CD的值好确定吗?
③是否可将其中某条线段进行等量转换,如何才能找到与其相等的线段,有什么简便方法?
然后将自己的作法再叙述一遍.
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同A班相同的习题(作业本2.1题6)。
最终,从两个班学生完成的习题情况看,B班的正确率要明显优于A班。由此看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看懂,听懂,会模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说,会说。
一.在倾听中理解数学语言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能力。听老师说方法,听同学谈想法,从中都能得到启示和收获。
比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教师问:请观察象a-b=5,2p+q=800,0.6x+0.8y=3.8这样的方程,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学习,共同寻找出以上几条方程的特点:(1)含有两个未知数;(2)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教师板书并追问: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这样的叙述准确了吗?通过观察、倾听,学生注意到:“含有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并不能保证该方程就是一次方程,如方程x+xy=5满足“含有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但xy这一项却是两次,故是一个二次方程。从而将板书纠正为: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在模仿中规范数学语言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方式更多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因此,在“说数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在对概念、定义的描述,教师要做到准确地运用专业术语,正确无误,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如对2的n次幂的个位数规律表述:个位数字是按照2,4,8,6的规律依次循环。解释并强调“依次循环”的意义。又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不能为了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将平行线的性质叙述成“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而将“两直线平行”这个重要条件予以错误性地忽略。在课堂或课余解答学生的疑问时,不要以“差不多”、大概是这样”来作答,答案模棱两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比如“四边形”这一概念,要突出三个要素:1.四条线段;2.首尾顺次连接;3.平面图形。不能将“四条线段”说成“四条线”,不能把“首尾顺次连接”只说成“连接而成”或“组成”,“平面图形”更不能省略不说。
当然,在学生模仿老师、同学的语言表达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探究。如:(-2)
2=4,-2
2=-4,(-2)
2≠-2
2;而(-2)
3=-8,-2
3=-8,(-2)
3=-2
3有什么不同呢?书写、读法及其结果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它们各自的特征,培养符号语言。
三.在交流中完善数学语言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例:计算-6
2÷(1/2-1/3)-2
3,学生完成的结果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png)
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呢?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6
2的底数是什么?(如①)”和“-6
2÷(1/2-1/3)可否运用分配律运算?(如②)以及如何将除法运算转化成乘法运算(如③)”。此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不妨让学生将算式读一读,将各自的解法依据用数学语言来说一说.“六的平方的相反数除以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差的商减去二的立方”,“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除以一个数(不等于0),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由此,学生就会进行自我完善:①-6
2的底数是6而不是-6;②分配律不是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除;③除以一个数,故除数应该先化成一个数后才能转化为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四.在反思中深化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反思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解决一般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建构数学模型,真正给自己留下一点终身受益的“东西”。
如解关于x的方程1-x-1/2=mx/3,根据等式性质对方程进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不难得到(2m+3)x=9,但接下来的步骤,很多学生会直接解得结果为x=9/2m+3。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这类题不加分类讨论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在于平时过于注重“写”而忽视“说”的意识培养。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如果能有意识地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比如“未知数系数化为1”这一步的依据是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数或式(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为等式。很显然,当除数不明确是否会取0时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本题中的“2m+3”。这样分类讨论就水到渠成,这样的意识也会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4]金荣生.与数学优秀生一起思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