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颖超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 310000
一、研究背景
儿童早期是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儿童日后的生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逐渐开放,许多家庭由于年轻父母工作的日益繁忙、老人的退休以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诸多原因,不得不选择由长辈、保姆或托幼机构来抚养孩子。由此,儿童早期抚养模式的类型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抚养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抚养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就是把抚养模式分成隔代抚养型、单亲家庭型等类型,而广义的抚养模式则是社会学、心理学的一些影响因素。现阶段研究早期抚养模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不同抚养模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着影响。满小欧等[1]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6年全国数据中抽取2970名0~6岁的儿童,在控制了个体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与环境因素后,发现我国0~6岁儿童发育整体处于健康水平,但隔代抚养对儿童早期健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城市儿童显著高于农村儿童的健康水平,亲代抚养的儿童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完全隔代抚养的儿童,因此作者认为不同抚养模式对儿童的健康情况影响不同。
在社会融入的角度,黄欣欣等人[2]的研究发现亲代抚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交行为有积极的作用,年轻的父母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通常会比上一代更加关注早期教育,他们会通过亲子游戏、户外活动等形式使家庭产生良好的育儿氛围,促进儿童良好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在社会性的积极作用方面,相较于(外)祖父母和保姆抚养更为突出。但与此不同的是,张海燕对60名不同抚养模式的大班幼儿与抚养人的社会性发展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作者发现在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父母抚养的儿童与隔辈抚养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3]。
此外,近年来,不同抚养模式对儿童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姚植夫,刘奥龙[4]的研究发现,从学业成绩的角度来看,隔代抚养对儿童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不论是从绝对成绩指标还是学生成绩排名来看,这种消极影响都显著存在。不同的隔代抚养类型对学业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存在差异。但是来永娜[5]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认为隔代抚养下成长的儿童更容易形成相对独立、节俭、讲礼貌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会对其成绩获得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祖父母的教育经历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经历过应试教育的祖父母会更加关注孙子女的学业成绩,在此影响下隔代抚养的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的成绩十分优异。
综上分析可知,现阶段关于不同抚养模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丰富,种类也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以父母为主要抚养人的儿童无论是在身心健康、社会性发展还是学业成绩等方面相较于其他儿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儿童依恋行为及影响
(一)儿童依恋行为
1.依恋的概述
依恋是指儿童对其主要抚养人的高度依赖,是一种强烈且持续的情感联结。它可以是儿童与伙伴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儿童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主要表现为哭闹、跟随等行为[6]。
儿童依恋行为是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7]。当儿童依恋的对象离开时,儿童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Blurton Jones等人认为大多数儿童在与母亲分离又相聚后的行为表现可以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寻求亲近的行为, 例如因为与母亲分离而大声哭泣、举起双手要求拥抱或是亲密的身体接触等;另一类是交际行为, 例如言语沟通、分享玩具、对视微笑等[8]。
(二)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
依恋行为系统最初是由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发展而来,是婴儿寻求试图与主要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9]。一旦形成依恋行为系统,当儿童感到危险时,就会自动地激活提示母亲,从而刺激母亲作出反应,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儿童身体免受伤害,也有助于儿童形成心理安全感。
然而,随着年龄与心理表征能力的逐渐增加,依恋行为的外化程度逐渐下降,这就使得儿童依恋行为发生诸多变化,可能表现为对主要抚养人的情感期望和心理依赖。岳永华等人[10]总结了早期依恋与儿童期发展结果的相关研究,发现早期安全的依恋有利于人际关系、表征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2013年,丁艳华等人[11]以160例12~18个月的婴幼儿为被试的研究中,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母婴依恋类型的测评,并进行随访,调查发现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有积极作用。已有的文献都侧重儿童的依恋,而忽略了早期抚养模式的影响,未考虑到早期不同抚养模式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社会融入、认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小结与展望
(一)小结
总之,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依恋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于早期不同抚养模式对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还是较为单薄,且学者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儿童依恋行为的基本观点,对依恋的研究和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的层次性相对欠缺,如对不同抚养模式的儿童进行依恋行为的研究较少,缺少实际调查的支撑。除此之外,一大部分研究是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对儿童依恋行为进行研究,从家庭抚养角度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展望
当前,对于儿童依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际儿童依恋的发展趋势。以现有研究作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对于儿童依恋行为的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方向做出预测。一是加强关于早期抚养模式和儿童依恋行为的理论及方法论的系统性研究,通过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如关于儿童依恋的行为表现、早期抚养模式对儿童的影响等理论;二是注重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记录,同时,可增加对儿童依恋行为干预方式的指导意见;三是家园合作。家园双方要做好沟通工作,幼儿园可为儿童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共同促进儿童在亲子依恋和师幼依恋之间的良好转换。在此基础上,发挥早期抚养模式对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促进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
参考文献
[1] 满小欧,王学工,孟繁元.隔代抚养对儿童早期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19:1-4.
[2] 黄欣欣,欧萍,杨式薇,等.家庭抚养模式与婴幼儿发育商的队列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3):2706-2708.
[3] 张海燕.不同抚养模式下幼儿社会性发展差异性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01):252-254.
[4] 姚植夫,刘奥龙.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 (06):56-63.
[5] 来永娜.农村隔代抚养现象及其对留守儿童性格和学业的影响——借鉴北美人类学思维对山东省莒县Y村的个案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