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烁奕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 浙江 桐乡 314500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媒体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优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而且有利于延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家校共育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越来越方便有效,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家校共育
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给家长和学校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校和家长能够及时沟通互动,能够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实现家校共育的教育目标。
一、教师与家长利用网络共同学习,形成共识
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通常都会感到部分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可以对孩子产生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或者家长都必须要相应地提升各自角色下所需要的育人知识和理念,同时还要熟悉对方角色下所需要承担的教育功能。
1.建立多样的网络平台,加强家校沟通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也了有更适合时代发展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微信等平台,让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来,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2.通过智能的远程互动,共享家校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育是有时空限制的,而且学校和家庭教育信息不对称。在家里,家长教育往往没有原则,家长的过度溺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出现了奇怪的“5+2=0”的无效教育现象。所以,家校一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共育机制,相互合作。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进行家校远程互动,共享教育资源,摆脱家庭教育的困境。
3.进行高效的网络培训,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如果说学生正在学习、成长中,还不如说家长也正在学习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通过家长会、微博、微信群等的了解,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确实有欠缺。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主动参与网上各类教育讲座之中,通过直播形式,一边参加教育讲座学习,一边交流学习心得。除了教育讲座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家校读书会,组织阅读家庭教育类书籍。通过网络将教师和家长组合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和家长在当代教育不断革新的背景下,都需要顺应自己的角色变化,调整教育理念,经常参与学习课程。只有家长和教师同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认识水平,才可能做到互补教育功能,大家一起协同助力孩子成长。
二、通过网络设立家校联合体,丰富家校互动
良好的家校协作,需要有配套的家校联合工作机制,学校可以发起组织家校联合体,也就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建立一个委员会,便于三方之间或者两两之间或者三者内部之间进行对话,让创新教育的理念、互换视角的思维、实用的教育知识可以在彼此之间碰撞沟通,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可以消除各方的偏见与隔阂。以下内容将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网络丰富家校联合体的各种形式。
1.利用网络多样化方式开展家长会。
每学期每个班级都召开多次网络家长会。传统的家长会都是校长说家长听,教师说家长听,大多都是简单单向沟通方式。然而,要取得家校一致必须调整过去传统的家长会方式,可以尝试网络沟通交流会的形式开展。此外,网络家长会还可以与网络班会联动召开,让学生也有在家长面前,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消除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壁垒,打破关系坚冰,让助力学生成长成为共同的目标。
2.通过网络邀请家长进入课堂。
按照家校联合体的工作思路,学校可以每个学期安排多次的“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利用网络走入学校,坐进课堂,重新当一天学生,听一听教师上课,通过亲身体验子女的上课流程,理解学校教育现状,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策略以配合学校教学。“学校开放日”还可以发挥家长中教育达人和心理专家作用,通过网络让家长与家长之间产生互动。
3.运用多种家访手段走进学生家庭。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家庭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小学教师必须开展家访,努力争取每学期百分之百家访。由于现在通讯手段的方便多样,教师开展的家访的方式和频次可以明显增多。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视频通讯方式,在疫情期间不方便出门的时候进行视频家访,透过视频方式和家长见面,了解家庭情况。也可以利用直播软件,在家庭同意的情况下,开展直播家访活动,让班级中的更多家庭串联起来,让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有更多互动,将家访真正变成家长和教师交流的有效方式。此外,教师与家长沟通还可以利用通讯技术建立家长群,通过群内信息及时沟通的优势方便与家长保持无障碍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黄锦锦.论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成才之路,2017(26)
2.任雪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秦彬.搭建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家校共育[J].华夏教师,201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