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视角下我国佛塔建筑形成与演变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9期   作者:赵思齐
[导读] 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佛塔作为外来建筑类型传入中国后
        赵思齐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佛塔作为外来建筑类型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建筑对其的吸收,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类型,并在建筑艺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其外形的中国化,结构的改良创新,材料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过程历历可寻。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佛塔建筑形成与演变,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并在文化创新视角下找到现代建筑与我国佛塔建筑在形态、结构上关联点,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佛塔建筑;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引言:自印度的“窣堵坡”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塔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甚至建筑用途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变。在这将近2000年的变化中,一些佛塔建筑逐渐演变成为新的建筑,有些甚至完全离开了佛教的概念范围。我国佛塔建筑形式多样,造型雄伟,不仅增添了祖国的建筑风景魅力,同时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光辉的篇章。
        一、佛塔建筑的起源
        佛塔建筑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佛塔成为佛教圣物并被信徒崇拜源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骨殖于塔内安葬,其显现出建筑意匠中特有的象征性特点,被赋予特殊的宗教意义。佛塔建筑在古印度,梵文被称作“Stoup”,中文即被译为“窣堵坡”,另有“浮图”、“塔婆”、“招提”等称呼,我们现在所称的 “塔”则是简称。
        在古印度 , 最早窣堵坡的形态仅是土石堆积而成的圆丘形坟堆。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了宣扬佛法,对佛塔的形式提出了规定,在佛教传布过程中,可将高僧遗骸或佛经代替舍利置于佛塔中,奠定了佛塔建筑形态的可塑性。印度现存且具有代表性的阿育王时期的桑奇大堵坡,则包含了佛塔规范定制的基坛、覆钵、刹柱和相轮四件佛塔规范定制基本要素,隐喻佛教的宗教哲思。覆钵象征宇宙天体,刹柱和相轮代表“圣树”——菩提树,相轮也表示佛教的宗教标志。佛教创立初始,古代印度并无文字,佛教得以发展主要依靠弟子们口口相传,同时吸收其他宗教流派的哲思。另因印度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佛学典籍亦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及可塑性。
        二、佛塔在我国的发展
        2.1佛塔的中国化
        佛教文化在东汉初期从印度传入我国,带来了形式多样的佛教建筑,如佛塔、石窟、经幢、石灯等。我国早期佛教文化收到了华夏文化的抗衡,因此早期佛教建筑受印度影响较多,汉晋之后,朝代更替,百姓受战乱之苦,佛教文化依附于儒家思潮,得到了较大发展,佛塔建筑开始了中国化的演变进程。我国早期的佛塔建筑主要依靠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和主流美学价值,逐渐站稳脚跟,融入民族建筑之林。
        2.2 我国佛塔的演变
        从位置上,佛塔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初期的佛寺主要以佛塔为中心,即佛塔是佛寺最重要的部分——塔院式布局。后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佛寺布局也与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相结合。佛塔也融入中国化的群体布局中,成为中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一个建筑元素而存在。从形式上分类,我国古代佛塔主要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小乘佛教的佛塔。跟据记载,我国早期的佛塔建筑是将缩型后的带有相轮的窣堵坡冠于中国式的楼阁之上。梁思成先生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建筑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塔是在其传统多层结构之上覆以印度窣堵坡样式的有趣结合。”较早出现的是楼阁式塔。

楼阁式佛塔结构上以木构架为主,运用了柱、枋、斗拱等传统建筑构件,造型上逐层向内收进。不论从结构上还是外观上看,楼阁式佛塔在很大程度上向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审美转化了。平面形式也从最初唐之前的方形发展到了六边、八边、十二边等。从材料上,由最初的木发展为砖石、以及砖木混用,对塔的结构及稳定性耐久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从古代佛塔的形式与演变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融合、改良、创造和发展。
        2.3我国佛塔的造型特点
        我国佛塔主要由塔刹、塔身和地宫三部分组成。塔刹位于塔顶,是印度窣堵坡的缩影。塔身是佛塔的主体部分,用于供奉佛像。地宫部分则根据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地宫、墓穴建造。由于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不尽相同,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建筑艺术特点和不同的佛教理论宗派创造出了形式风格多样的佛塔建筑,与印度佛塔不尽相同。
        此外,我国佛塔建筑不论是楼阁式塔、密檐塔、亦或是之后相继出现的其他类型的佛塔建筑,塔身及塔刹的相轮层数均为奇数,而平面形状却是偶数边形。除营建技术上的构造要求外,这种共同点主要是源于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包含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奇数为阳数,被视为天数,偶数为阴数,被视为地数,因此向高发展要用奇数,平面展开用偶数。
        2.4佛塔的创新发展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密檐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时期,为多层相轮演化为多层密檐的代表性实例。嵩岳寺塔塔身为十二角砖制,塔身十五层,层距逐层收缩,筒型结构,抗弯性能良好。嵩岳寺塔的塔身似楼阁却不能登临远眺,神韵充满西域风情,其多层密檐的塔型为我国独有。多层相轮是佛教的独特艺术象征,与汉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演变成密檐,形成了新的塔形。尽管与多层楼阁的起翘飞檐的形状相似,但其塔檐装饰功能。洛阳永宁寺塔为传统木结构的楼阁式塔,该塔的装饰设计极奢华之尽,“殚土木之功 ,穷造形之巧”,“锈柱金铺 、骇人心目”。九层高塔空间造型冠绝一时,百里之遥亦可以看到它的雄姿,此塔代表了我国木结构楼阁式佛塔的营建巅峰。可惜洛阳永宁寺塔于公元534年为雷火所烧,却也自此促进了砖制楼阁式佛塔的发展。由中西合壁的嵩岳寺塔到汉化楼阁式的永宁寺塔,佛塔在我国各种文化因素中得到了发展,不再简单的追求纯粹的宗教精神,成为按人的审美意识追求观感的审美价值的审美性建筑。
        从我国佛塔建筑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在不同环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某一类型的建筑物将发展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形式的建筑。我国的佛塔建筑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类型,但其建筑形式和结构对现代建筑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在建造初始时,设计师力求找到一种结合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历史建筑文脉的模式。最后,设计师以唐长安城大慈恩寺内的西安大雁塔为原型,将传统塔的形式与现代超高层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金茂大厦的基本造型。金茂大厦稳健且修长的体形无法不让人们联想到我国佛塔建筑这一中国古代的代表建筑身影,将我国传统塔式建筑得以延伸和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的佛塔建筑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与古印度的窣堵坡相比,我国的佛塔建筑明显是继承了古印度佛塔,但其在造型、平面形式、平面布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出我国特有的、符合中国文化审美和传统理念的佛塔建筑,本文在创新发展的视角下研究以佛塔建筑为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在与本土建筑文化的互相影响及包容进步最终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文化。在我国建筑文化的不断进步过程中,我国佛塔建筑文化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26-127.
[2]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8-69.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4]张永帅.唐宋间佛塔平面变化原因探析——兼论佛教的中国化[J].山西建筑,2005(03):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