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清 候化珍
涡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徽省毫州市 2336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空间规划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似乎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空间规划以未来演绎现在,土地利用变化则从现实推算未来,二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困境:一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空间规划影响机制研究的困难;二是对空间规划实施效果的质疑。从两个学科研究范式的差异出发,沿着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划驱动力和空间规划实施效果两条脉络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关键挑战,即规划意图的空间化与定量化、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借鉴土地利用研究中的情景“翻译”方法将规划意图空间化和定量化,将空间规划实施中的不同主体的行为决策整合到土地利用模型中。
关键词: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环境建设;关系
引言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对现有各类空间规划的一次全面整合和重构,对土地利用规划也提出了全面转型的要求,要由过去较为单一的约束、制衡功能,转向综合、统筹和协调的功能,上述所有内容都要求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发展基础之上,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扩张问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城市区域内的建设用地正在逐步缩小,逐步在向城市郊区蔓延,城市建设虽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在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相对地缩减了农业耕地面积,而且不利于城市交通,增加了居住成本,城市居民逐渐向郊区迁移,致使城市区域居民数量的减少,并且郊区面积广阔,住房建设较为分散,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②城市发展问题。城市不断建设,也逐步向郊区延伸,这就消耗了一定的郊区和农业土地,使得城市不断占据农业耕地、森林土地、湿地等,使自然资源在逐步的缩减,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经阶段,国土资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用地变成高楼大厦,广阔的湿地变成了住宅区。
2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2.1空间规划驱动力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等。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空间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本文所谈的空间规划并非特指某一类空间规划,而是泛指涉及到空间发展的规划或者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空间规划被视为一种政策驱动力,主要涵盖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空间战略规划,以及其他涉及到空间发展的政策,如林业保护政策、耕地保护政策、自然保护区政策等。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常把政策驱动力和制度驱动力合在一起讨论。
2.2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①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土地规划利用为依据,进行土地的总量控制,对城市、农村的人均用地进行准确控制,采取用地指标的方式,对各项用地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农村的宅基地标准、城市居住用地标准、环保标准、工业用地标准等,通过总量控制和用地指标控制,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②规范化用地指标。建立人均用地指标,为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土地资源审批是土地供应的前提,加强审批过程的管理,按照规划、设计、定额的要求,对审批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且依据人均用地指标编制用地计划,尤其是农业用地,在审批过程中,参照农用地转用计划,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要坚决执行一户一处的用地制度,设置农村住宅的面积标准,按照人口数量设置限额范围,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管理,明确申请流程,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2.3完善城市建设和规划体系
在总体规划中,我们需要做出一个系统而规范的城市系统答复体系。这样,在采取的方案性价值体系中,其环境保护体系也会随着价值体系的转化而发生转变。在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我们应当具有一定的侧重性。同时,还应及时修改和调整目标体系方案,在制定新的规划体系时,对其整体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对环境影响的指标性数据以及评价参数进行点对点控制,让土地生态适宜性能够更加合理,更为科学。
2.4重工业企业逐渐迁移
由于重工业企业对城市的污染度相对较高,而且对土地的占用面积也相对较大,对于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控制和运用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将重工业企业迁移到外环,不仅能够让土地的适用价值得到提升,还能避免环境被持续性地污染。所以,想要让土地的适宜度提高,合理合规地迁移重工业企业进入外环,对于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运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2.5实现城市战略性空间资源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战略性空间资源的合理布局。很多标志性项目以及城市综合体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属于系统性的,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项目的选址,不但可以满足项目功能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推动城市整体空间的发展。例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时,伦敦将主要场馆选定在城市东部泰晤士河口的利亚谷地,这些地区通过奥运场馆的建设实现了全新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奥运会十几天的短暂需求,同时也从长远角度规划了休闲设施、住房及就业等内容。该区域所建设的运动员住宿区在奥运会后满足了绝大部分低收入群体平价住房的需要,并且也建设了学校等配套设施和全新的运输系统。
2.6征收土地的空间分布分析
土地征收行为一般分布在四种地区。第一种是城市新城新区建设地区,例如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南京禄口机场所在的江宁禄口新城;第二种是建成区及城郊接合部的插花地,包括建成区既有的农村集体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以及城郊接合部的插花地,城市需要对这类插花地填平补齐;第三种是在建制镇规划镇区范围的土地,镇区内有很多空地,镇区外围有向外发展的规划空间;第四种是城市开发边界外的广大的农村地区点状新经济用地。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资本下乡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度假休闲体验等用地需求旺盛,其各类用地都需要实施征地。
2.7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总体结构
城市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持续性的发展过程,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要能够为城市今后发展的不确定性留有空间;城市规划一定要选择出最优的结构,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按照100万人口规模确立的带状组团、弹性生长的城市空间结构,有效地适应了城市快速、突变性增长的需求,其人口承载能力也大大超过了规划的预期。
结语
空间规划以未来演绎现在,而土地利用变化从现实推算未来,两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可谓是与生俱来。基于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文献,识别出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挑战,提出潜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只是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相结合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规划师和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学者更需要转变态度和预期:规划师需要对空间规划重拾信心,相信空间规划具有引导和控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而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学者需要认识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可以为空间规划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如未来情景的预测和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芳.智慧化城市规划思路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34):188-189.
[2]蒋晶容.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江西建材,2019(11):44-45.
[3]黄舒城,陈萍,谢华.探讨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空间管制的协同策略[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39(0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