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9期   作者:乔宣皓
[导读]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建设备受关注
        乔宣皓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分公司
         
        摘要: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建设备受关注,在形势下我国政府需制定相关措施,对农业发展加大投放,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在农业生产和建设过程中要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引起重视,在农业发展中坚持生态发展的原则,促进农业向可持续的道路发展。本文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重要性和意义,根据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期较大程度推动生态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经济;必要性
        引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指在充分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农业系统现有养分的流失。由于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因而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大帮助。因此,通过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可行且必要的。
        1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先后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典型的模型有:农林牧副渔农业生态系统为特色的菲律宾玛雅农场,节水典范的以色列生态农场,严谨的德国生态农业,高补贴高价格的日韩生态农业以及人少地多、农牧结合为特色的美国生态农业等。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稻田养鱼、桑基鱼塘等模式已有上千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已达3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遍布全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们对农产品以及食品不仅提出优质、多样化的要求,生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并成为市场的首选目标。此外,国际社会已把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作为农产品和食品国际贸易的根本条件。据统计,我国占有世界21%的人口,但是仅占有世界耕地的8%,占有的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1/3,生存发展压力巨大,这就决定着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高效的集约化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业人口多、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较低、农业资源不足且利用率低、农村农田环境污染、土壤地力破坏、食品安全危机等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效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1]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提出完全符合我国农业现状和现代农业的客观发展要求,是科学的论断和正确的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新科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传统农业加快转型升级,高效生态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社会大众首先应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才能在基层地区进一步落实生态环保的措施。基层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做到广泛的开展环保宣传,促使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得到较大的提升。利用手机、网络、电视、广播等手段深入基层和家庭科普和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广大农民对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深刻的认识,且能充分的认识到农田生产能力的提升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其落后的农业生产意识逐渐消除。另外还应指导社会大众不要被眼前的微小利益所迷惑,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逐步把村集体那种不合理的盲目发展的行为消除。

同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从学前和小学教育入手,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就要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和法规积极进行普及。
        2.2推动法制建设工作
        法律制度是生态农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农业工作中,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要对《农业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农业防火条例》等法律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结合农业工作现状以及时代发展需求,细化各项制度要求,使法律规定能够更加清晰和明确,为实现依法治林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同时,生态农业的法制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立法工作,也要提高对生态农业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视,通过组织林农学法活动、创办普法广播电视节目、农业法网络传播等方式来对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开展大力宣传,让社会公众能够了解到相关法律制度的具体要求,并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3以优良的大数据平台环境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地方农业公共服务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该体系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优化设计、建设与反馈评价,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涵盖农机服务推广、农技服务推广、农业信息服务推广、投融资服务、农产品供销服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多项功能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该体系依托“互联网+”,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精准获取农业产业和农民的个性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农业产业和农业生产搭建融资渠道,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
        2.4因地制宜,选择各地适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形态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部各有其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应发展适应本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形态。比如,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大面积的可垦荒地是其优势和特色,适宜采用先进的科技推广大规模经营,加强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又如东部的农业大省山东省,据报道,近年来山东各地围绕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农业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方式、补齐农业短板、农业新产业新业态5个方向,多渠道多层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建设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区为带动,积极实施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各种新型生态农业工程,同时培育相应的高效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互联网+”“种养基地+公司+市场”等模式运用到高效生态农业中,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产品有效精准供给。这些措施适宜在东部地区推广。而曾经有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诸多辉煌的西部,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当前国家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应着力于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科技创新,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特点重点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
        结语
        总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所占较大比例,所以想使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突破,应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引起重视,通过农村经济发展形式的有效转变,保证经济和自然的发展更加和谐。同时需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对生态环保加强监管,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并根据具体的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利用,以生态农业能源型模式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小萍.农业经济发展中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J].乡村科技,2019,00(8).
        [2]尹成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2(09).
        [3]马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