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鲍雪峰
[导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现代教育策略

        鲍雪峰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213172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现代教育策略,能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本文对思维导图的内涵以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教学;可视化;应用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价值,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做课堂记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1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又有个别称叫做“脑图”,既通过特殊的记忆方法对人类的大脑进行拓展,其依据是知识可视化理论和脑科学理论。因为人脑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擅长和负责的"区域"不同,若是让两者同时运行,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思维导图利用图形的方式对那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表达,将关键词和公式的关系可视化的呈现出来。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把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组织起来,让它们结构化,让学生左右脑动起来,实现全脑运作。物理的特性是复杂且抽象,和思维导图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广阔起来。物理知识具有互通性,思维导图是根据一个点进行扩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知识点不断扩散,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纵览全局,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其次,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因为思维导图是根据一个知识点层次递进、层层深入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分类,所以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
        2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质量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上好课最关键的环节。在物理学习中,有效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由于初中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科学性、学术性等特点,学生采取传统的、普通的阅读方式进行预习,会增加学习难度。为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提升物理课堂可视化教学质量,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提前预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梳理出知识点,自己整理出一个简单的可视化思维导图,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思维导图上标记出难点和重点。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前提供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模板,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了解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在明确重要知识点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及产生规律,对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标记,带着这些问题到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自己总结的知识点框架查漏补缺,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教师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对于物理新知识的理解会更容易。图文并茂的可视化思维导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了枯燥繁重的物理学习状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2.2借助思维导图,设置对应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更加有代入感。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有不一样的偏差,并且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多知识点只是囫囵吞枣的接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发展就会导致教学流于表面,违背了原本的教育理念。想要学生在物理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可以将知识点引入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可视化教学情景。
        2.3在课堂中建立可视化教学框架发散教学思维
        课本上所学的知识都是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所以说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虽然大多数学生不注意生活中的物理,但是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初中之所以将物理当做重点课程,是因为那些物理知识能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一但将那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就会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与生活实际或者具体案例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可视化教学框架,增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积极主动的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4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改变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照顾到不同特点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在物理教学中,为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可以从转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入手,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规划和构建。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建立课堂学习的导航图,然后为各个学习小组下发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记录整理,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和完善。最后,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绘制思维导图的根据和意图,并对思维导图的制作流程加以说明。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使大脑充分地“认识自我”,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分工合作、共同协商、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物理的学习习惯和物理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合作”的课堂时效。
        3结束语
        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比较系统的物理课程,所以他们一般没有很好的物理学习方法,更没有科学的物理实验思维。为了更快地培养他们的物理素养,我们可以合理运用思维导图,通过科学的物理可视化课程教学,不断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性,让他们形成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思维导图学习模式,从而达到帮助他们更快地形成物理实验设计思维,提高物理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玉华.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研究[J].才智,2020(05):95.
        [2]陶金璞.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7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