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五幼儿园 718199
摘要: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秩序。
关键词:幼儿 生活常规 培养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因此培养幼儿的常规也是幼儿园老师的重点工作。
一、常规的意义
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睡眠、起床、进餐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玩完玩具后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吃饭要洗手;水杯应该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二、结合儿歌,培养习惯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漱口、穿衣服、鞋子等虽然简单,但到孩子那里不是做不好就是忘记做,尤其是开学初,尽管一遍遍示范孩子们还是容易把鞋子穿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儿歌和自编的一些儿歌与这些活动巧妙的结合,如:洗手时引导幼儿说:“卷卷衣袖湿湿手抹抹肥皂搓搓手,冲冲干净甩甩手,再用毛巾擦擦手。”洗完手后,为了不让孩子们再摸座椅衣服等,我们为幼儿编了:“小手小手握握紧,别让小虫钻进去”。午睡前,无论我们怎么提醒,可总有个别幼儿光顾着跟同伴讲话或玩而忘记小便,刚睡下去安静下来才想起自己还没小便,脱掉衣服再去小便既影响其他幼儿又容易感冒,因此我们跟幼儿一起编了一首儿歌:“幼儿园,静悄悄。小朋友,要睡觉。睡觉前,要小便。呼噜呼噜睡得好”等。有了这些简单形象又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做起这些事来也不容易出错了。
三、和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现代家庭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在隔代教育的宠爱下变得任性,往往不全会遵照大人的意愿做事,甚至有时还会存在叛逆心理,若老师凡事都把规则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遵守,往往效果不大,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指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师应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如果在对幼儿常规教育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孩子们往往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每一个环节。同时要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需求,适时给予帮助,如,冬天厚重的衣服会给幼儿的带来很多麻烦,本来小手就不灵活的孩子们有了衣服的阻碍显得更加笨拙。在教育中不仅要做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还要更加注意真正走到孩子们中间,给孩子们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如天气逐渐转冷时小朋友们洗手越来越显得敷衍了事,每次吃点心或吃饭让幼儿排队洗手时,总发现很多幼儿从长长的袖管里伸出手指在水龙头下一晃了事,便匆匆离开,孩子们的卫生成了问题。
为了鼓励幼儿勇敢不怕冷,把小手洗干净,重新给幼儿灌输洗手的常规,先带领幼儿复习洗手的儿歌,并强调“卷卷衣袖”,以免把衣服浇湿,接着便带领幼儿做起了洗手的手势,如:我在看幼儿洗手时主动参与进来,跟孩子们一起排队,把袖子卷起来,把手认真的冲冲湿,搓肥皂时我故意大声的边说儿歌边搓手心手背等,并给孩子们说:“肥皂要和我们做朋友呢,先和手心做朋友,将肥皂在手心上搓搓;再和手背做朋友,将肥皂在手背上搓搓;最后还要和我们的手指做朋友,手心手背手指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和你的小手做了朋友。”孩子们看到我洗手的开心样子,也纷纷揍了上来要重新洗手,有的孩子衣服穿得很厚,衣袖根本卷不起来,于是我赶紧帮忙给孩子们卷衣袖并教给孩子们如果袖子太厚卷不起来可直接用力往上推一推就可以了,能力强的幼儿很快掌握的方法,孩子们湿湿手,搓搓肥皂再把手洗干净,动作像模像样,今天每个小朋友都把小手洗的很干净。
五、制定和使用常规时的注意事项
1.常规应该是积极的
常规是在明确幼儿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习惯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自觉性的基础上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幼儿将常规转化为习惯后,他们就能轻松自然地去履行既定的各项要求,也就不会因此而压抑幼儿的主动精神了。
2.制定常规需向幼儿解释理由
解释理由能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所做的要求,如:“你应该和某某一起玩积木,小朋友之间应该友好分享,这样某某会很高兴。”
3.教师在描述规则时
应用积极的正面语言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描述规则的时候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并且要从正面来讲述和要求孩子,以免引起误会。如,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不应该说:“不要用别人的毛巾”,而应当说“用你自己的毛巾,上面绣着你的名字”,这样更容易使幼儿理解。
4.教师要按一日生活的顺序制定常规
教师在制定常规时应当考虑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常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多的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尽量避免呆板的活动。
5.耐心的讲解和示范必不可少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内容都还不熟悉,也不习惯按一定的要求去行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耐心的讲解和示范。比如,在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时,教师可以配合歌谣来示范,使幼儿印象深刻,继而完全掌握。
6.常规的建立需要反复练习
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于新的常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常规的建立需要依靠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帮助幼儿在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同时,逐步习惯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班级老师和保育员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采取一致的标准和要求,促使幼儿自动、自主地遵守常规。
我们对幼儿生活常规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一个时期突出一个重点。先抓吃饭、睡觉和盥洗,再抓上课坐端正、认真做操、有礼貌、友好相处等。另外,我们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孩子开展一些穿脱衣服、折叠小被等小型的比赛,让孩子巩固一些常规技能。总之,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平时加强检查,坚持不懈。幼儿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常规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刘莉.小班幼儿主题探究活动:真好吃[J].成才.2004年05期
[2]黄敏庄.浅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