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韦昌静
[导读]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早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工程在建设和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伴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加逐渐显现。
        韦昌静
        身份证号:452731198708170043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早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工程在建设和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伴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加逐渐显现。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
引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域分布不均,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有效缓解因水资源分布不均产生的用水矛盾,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灌溉和抗旱防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给很多动植物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怎样使水利水电工程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同时,协调好生态环境做好环境保护也是人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1水利水电工程概述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水利水电工程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指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单一任务或多任务工程,包括水库、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输水工程等多种型式。通过修建挡水建筑物壅高水位保证引水,利用水库库容拦蓄洪水、调蓄天然径流,通过水库调度达到蓄滞洪水、削峰补枯、提高供水保证率,通过跨流域的引调水优化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同时利用水能发电[1]。
        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和能源保障。通过合理的设计、规划,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配不均,年内径流过程与需水过程不匹配,旱涝灾害同时发生。通过建设调蓄水库、引调水工程等可解决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如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平衡了我国水资源地区分配,也提高了北方地区的供水质量,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水文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进行相关的改造,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比如,在施工时会对周围的树木进行砍伐,威胁到动植物生存,大面积开发树木,还会造成水土流失,给当地气候、气温带来影响;水利工程通常建立在河流的基础上,导致河流上游流速缓慢,河流自动净化能力严重下降,严重时会破坏水质,堵塞河道;水库的建立还会直接影响到水温结构、微生物以及水体生物等等,给水中藻类植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藻类植物迅速繁殖,大量水体浮生物增加,给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成以后,随着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蒸气不断增加,空气湿度也会加大,从而进一步引起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引起土质发生改变[2]。
        2.2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的建设也会对土地资源带来一定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占有大量的土地,除了水利工程本身占地以外,往往还会增设许多临时水利设施也会占用大量土地,同时还会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当地土地资源浪费。水利水电工程结束以后如果没有及时对土地的挖掘、占用进行处理,就会给山坡、表土带来不良影响,给周边植被造成破坏、侵蚀的同时还会引发河道堵塞问题的出现[3]。
        2.3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因水文情势变化及阻隔,会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生长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库区蓄水后流速减缓,喜静水的鱼类在库区种群规模会增加,但喜流水的鱼类则会向上游流水生境迁移,库区内鱼类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减水河段则因水量减少,鱼类的生境萎缩,鱼类的资源量会下降。拦河建筑物的修建会使原本连通的河道新增阻隔,不利于上下游河段鱼类种群间的交流,对洄游性鱼类,还可能会阻断其洄游通道,影响其繁殖。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三峡大坝阻碍了中华鲟洄游产卵的通道,每年繁殖季节中华鲟聚集坝下,难以上溯至上游产卵场,造成天然鱼类数目大幅度降低。一些具调节能力的水库库区还存在水温分层的问题,下泄的低温水会诱发下游河段鱼类产卵时间推迟甚至不能产卵。发电水轮机组还会对进入发电系统的鱼类产生致命伤害,坝下挑流消能过程中产生的过饱和气也会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4]。
        2.4生活垃圾的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素质、文化等方面的欠缺,会出现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现象,这些废水的随意排放进入河流以后就会给水体带来严重污染,对河流里面动植物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增加水体中的疾病,给当地人们健康带来影响。除了污水给当地人们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以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比如,施工中一些沙子等固体材料容易污染土壤;土石、石灰、粉末以及水泥等悬浮颗粒物也会造成大气污染,同时,因为地表水的侵蚀,这些施工材料也会随之流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
        2.5生态平衡的破坏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导致的就是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就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水生生物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造成物种的灭绝,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打破原来生物链,严重也会引发瘟疫等一系列灾害[5]。


        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3.1制定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涵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议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开展前期阶段,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工程的选址选线、工程规模、开发方式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在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生态环境详查基础上开展现状评价,并预测工程建成后会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效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第二,工程建设期,推行施工期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理确保环评阶段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同步开展同深度设计,保证措施落地。通过环境监测,掌握施工期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并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第三,工程建设运行后,在竣工环保验收的基础上,推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定期评估工程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和累积影响,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问题扩大、蔓延。
        3.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通过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等方法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达到平衡,促进水利水电生态补偿机制更加稳定化、持续化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政策引领、施工评估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有效监督施工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定制过程中必须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坚持遵守“绿色施工、高效施工、安全施工”的施工理念,注重新型环保技术的研发,有效提高环保意识[6]。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深入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才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环保意识,首先,在水利水电施工之前定制合理的设计方案,时刻遵循环境保护原则,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方案,提前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规划,侧重细节,针对每个施工环节作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其次,在水利水电施工之前,对可能存在的动植物种类、栖息环境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尽量保持原有生态平衡,减少对动植物的影响;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环保建材,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施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理念,不同地区施工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质、土壤以及水文等对施工手段进行调整,尽量保持原来的风貌[7]。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深入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才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环保意识,首先,在水利水电施工之前定制合理的设计方案,时刻遵循环境保护原则,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方案,提前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规划,侧重细节,针对每个施工环节作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其次,在水利水电施工之前,对可能存在的动植物种类、栖息环境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尽量保持原有生态平衡,减少对动植物的影响;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环保建材,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施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理念,不同地区施工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质、土壤以及水文等对施工手段进行调整,尽量保持原来的风貌。
        3.5加强工程运行管理
        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定制科学合理的调度运行方案,使水利水电工程充分发挥其最大价值,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然后,在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基础上,以实现生态效益为目标开展工程生态调度工作,同时,确保河道充足的生态用水量,保证发电、灌溉、航运用水充足。另外,根据工程调度相关设计、报告要求定制科学的环境监测方案,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8]。
        3.6加大科研力度开展专项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结论作为支撑。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河流生态流量的合理确定、河谷林草等涉水敏感目标的生态需水过程、鱼类繁殖期流量过程和水温条件的确定、水电梯级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累积影响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开展专项研究,才能科学、准确地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减缓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9]。
        总结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期施工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峰.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居业,2019(03):187-188.
        [2]梁秋生.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5):173.
        [3]朱凤霞.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管理[J].中国建材科技,2018,27(05):87-88.
        [4]马云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0):260.
        [5]汤鹏.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居舍,2018(25):17.
        [6]黄文杰.简述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风景名胜,2019(04):160-161.
        [7]李永利.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9):291-292.
        [8]王海峰.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居业,2019(03):187-188.
        [9]刘振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03):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