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余江慧
[导读] 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一统编教材的创新单元编排体系

        余江慧   
        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  
【摘要】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一统编教材的创新单元编排体系,对语文教师老师有效指导学生提升习作能力,开展习作单元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通过“两个结合”,构建大单元教学法“七课时五课型”教学模式,运用“1+1+1”教研模式,创新编排出三、四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目标 、内容体系,提炼出了习作教学规律,巧设支架与评价等教学工具,开展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习作大单元教学法  七课时五课型教学模式  1+1+1教研模式  教学策略 实践探索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提升老师指导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中进行策略研究,一直是一线教研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思考:现实与挑战
        之所以聚焦于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提升老师指导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水平,开展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板块
        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综合体现。习作做为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它既需要智力因素的参与,又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维的结构,成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在习作中可以逐渐培养起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习作要素,在教学中勇于尝试各种教学策略,围绕着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序列性的习作能力训练,实现习作能力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发展目标。习作教学必然也就成为语文教学重点突破的教学板块。
(二)统编版教材的创新编排单元体系给教师执教带来新挑战
        统编版教材以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十九大报告精神及时融入到教科书中,强调选文的经典性和育人价值,同时注重选文的时代性。在编排时有不少创新,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科学地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统编版教材的这些新的理念突破无疑都给我们的老师在习作单元教学中开展系列化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老师要对单元教学要有整体把握,对习作能力训练体系要有整体认识,对习作能力训练策略要有熟练的实操,对习作的评价要能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开展习作单元策略研究提出新要求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少慢费差“这一诟病问题,课堂的有效教学理念对于老师们的课堂实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重视有效教学,理解有效教学,落实有效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策略研究是老师们需要积极努力尝试的。如何大力提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如何在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中进行策略研究开展教学呢?这就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极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探索:策略运用
        基于问题的起源与分析,针对上文所提及的教学问题及发展需求,开展实践探索:
(一)坚持两个结合,探索策略
        1.理论构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式建构相结合
        提高教师对统编版教材编排的理解与分析,立足于课堂,放眼于教材,找准方向,开发策略,落地实施,有效评价,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北片小学语文老师认真研读大单元整合教学法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了解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所做的创新与突破。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中构建出大单元教学法的七课时五课型教学模式,并实施“1+1+1”教研模式,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验证教研模式的操作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2.构建了大单元教学法“七课时五课型”教学模式
        大单元教学不以单篇课文为单位,而是让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在不改变原有教材编排体系的前提下,立足于单元主题,深入把握教学重难点,依此统整教材,整合课内课外阅读浆,老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发挥串联作用,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三、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材编排上均以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两篇习作例文和一个习作为组成内容。课题研究立足于构建习作大单元教学法为研究目标,构建了习作大单元教学法“七课时五课型”教学模式。
        在进行大单元整合设计后,依据教学内容,开发实施构建出“七课时五课型”教学模式(见表1),依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型进行教学。
        表1:三、四年级习作单元教学课时与课型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课型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识字(三年级)
单元整体导读(四年级)    单元整体识字课型(三年级)
单元导读课型(四年级)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一    以文带文课型
第三课时    精读课文二    以文带文课型
第四课时    交流平台展示、提炼写作手法    交流展示课型
第五课时    习作方法指导课一    习作方法指导课型
第六课时    习作方法指导课二   
第七课时    习作展示交流课    习作展示交流课型
        不同的课型教学有不同的课堂基本结构。单元整体识字课型为“自主识字+随文识字+部首拓展识字+识字成果检测+写字”,单元导读课型为“单元小诗导入+单元导读点学习+总结拓展”,以文带文课型为“自学提示+速读速记+精读美读+拓展阅读”,交流平台展示课型为“回顾学习内容+归纳提炼方法+交流展示”,习作方法指导课则为“例文导入+方法指导+方法运用”,习作展示课型为“习作方法回顾+成果展示+习作点评+延伸拓展”为课堂基本结构。
        3.运用了“1+1+1”教研模式
        “1+1+1”教研模式即由1所教研力量强的小学加上1所教研氛围薄弱的小学共同备课、研讨、展示,一次教研任务两处开花。在展示完成后,大家梳理出了习作单元教学的大致教学规律、教学流程后,在另一所学校开展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的迁移运用,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理解式的课例研讨把更多的学校和老师融入到这个研训过程当中,不断巩固、推广、提升已有的研训成果。这种教研模式我们成功地运用在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教学中,分别是大石中心小学+大石富丽小学+洛浦东乡小学,大石中心小学+洛浦中心小学+大石富丽小学,大石富丽小学+丽江小学+东乡小学,经过访谈,这种“1+1+1”的教研模式得到参与学校老师的普遍欢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具有实效、高效的教研模式,这种教研模式带动更多的学校共同成长进步,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面也得到了扩大,教学资源的分享增强了。极大的推动了区域学校老师的整体发展。
        (二)构建了三、四年级习作大单元教学目标体系
        单元学习目标在统编版教材编排时,在单元导读中清晰列明,这样是为学生更好地学,老师更好地教一个明确的方向指示。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整合教材资源,让教材资源更好地达成习作教学目标。

因此梳理出三、四年级习作单元的目标要求及各篇目教学关注点是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关键起点(见表2、表3):
        表2:三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目标
三年级    篇目    目标要求    教学关注点
单元人文主题    习作单元:观察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观察对象、观察方法、写作手法
单元篇目    搭船的鸟    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    观察对象
    金色的草地    作者如何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    观察方法
    交流平台
    交流复习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写小片断观察日记。    观察对象、观察方法、小片断写作练笔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    体会例文中作者细致观察所表现的事物特征。认识细致观察可以展现事物特征的作用。    细致观察展现事物特征的作用
    习作: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从阅读走向习作,学以致用,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运用写作方法,写下观察所得。    学习实践运用观察方法与写作方法
表3:四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目标
四年级    篇目    目标要求    教学关注点
单元
人文
主题    习作单元:写一件事    了解作者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    把握叙事六要素。
学会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目    麻雀    了解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了解课文如何把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     说出事情的六要素。
围绕一个重点内容把过程写清楚,关注作者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
    爬天都峰    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课文是按爬山前-中-后的时间顺序来写,了解如何把过程性的内容写清楚。    根据六要素概括事情,了解叙事时间顺序,写清楚重点内容。关注过程性的心理变化及语言、动作要写清楚。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交流复习单元语文要素,理解叙事六要素要清楚,叙事顺序明显,叙事重点内容清楚等,学写叙事小片段。    叙事顺序、叙事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小片段写作练笔
    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    进一步理解例文按一定的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写清楚。    例文引路,建构方法,了解把事情写清楚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事。
    习作:
生活万花筒    从阅读走向习作,学以致用。能把事情的六要素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把事情的重点内容写清楚。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把六要素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把事情的重点内容写清楚。
        (三)创新编排了三、四年级习作大单元教学法的内容体系
        统编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有梯度地分布在单元导读、单元课文和课后习题中。三、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统编版教材的一个创新,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
        在三年级习作单元中的习作要点是“观察”,整个单元的课文、习作都是围绕“观察”来进行。运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法”,对本单元进行了大单元整合,构建了习作单元教学内容体系。(见表4)
        表4:三年级习作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单元生字词
第二课时    什么是细致观察
第三课时    如何进行细致观察
第四课时    细致观察要调动多感官
第五课时    细致观察要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和变化
第六课时    一篇完整习作要关注结构框架
第七课时    结构框架、事物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语言文字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要点是“写一件事”,要求“学会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及教学关注点进行梳理后,在进行大单元整合后,形成了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内容体系。(见表5)
        表5:四年级习作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一主两翼”文章要点
第二课时    掌握叙述清楚和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三课时    如何把事情重点内容的过程写清楚
第四课时    叙事要按照一定顺序,把过程写清楚
第五课时    按一定的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第六课时    提取写作方法,整体布局并学会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将一件事情具体化?
第七课时    结构框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准确清晰的描述、语言文字
        习作单元教学内容体系的开发,利于老师们在教学中整体感知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细化到各课时的教学内容,选择重难点,对本单元可以进行梯度教学,并适时采用相应的教学支架,有效完成习作教学任务。
在实践操作中,老师们普遍反映遵循着这一习作单元教学体系,科组内老师们的教学思路清楚了,课时之间的承接顺畅了,学生在习作大单元设计引导下完成习作任务的学习质量提高了。
(四)提炼出了习作教学规律,巧设支架与评价等教学工具
        学生不善于提炼和梳理,往往写出来的文章像流水账,甚至段与段的内容有些许混杂,思路不清晰。老师们在指导时能够巧设支架,让学生扶着走,逐步走向成功,充分体验到习作的乐趣。比如在三年级很难细致地写出观察到的事物。为了明晰学生的思路,老师们细致地引导他们整理素材,设计“观察记录单”,为后面的写作提供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在整体识字时运用单元识字前测、后测表,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时运用课时评价单,在方法指导课运用结构框架图等,这些习作支架的搭建给了学生们很大的帮助。
        在评改环节引导学生善用评改支架习得修改的方法,体验由习作带来的乐趣,这为他们以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畏难到主动,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课时评价环节,设计好评价单,让评价更直观、有效,既有课后思学自我评价表,在互评环节又有星级评价表。让学生充分体验习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结语:妙用策略,“三习”促发展
        教学策略的开发与实施,关键在于理论先行,强化实践运用。教师正确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学情,找准目标,把握语文要素,有效进行大单元整合,开发单元教学目标 、内容体系,提炼习作教学规律,巧设习作教学支架与评价工具。在大单元教学法“七课时五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下,用“1+1+1”教研模式的驱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习得乐趣,习得方法,习得习作规律,结出优质的习作硕果,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不断学习、历炼、沉淀中最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琴 桑志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刘宪华.主题阅读大单元备课手册(三年级)[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1-6年级)[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此文为广东省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项目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三三四多维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YQJK025)”研究成果)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大石岗东路175号。单位名称: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 收件人:余江慧 邮政编码: 511430 手机: 18922367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