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兰
遥田中心校枫冲学校 湖南 耒阳 421800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当中,不仅能够学习语文知识,还能促进思维的成长。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探究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实践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实践探究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于之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将教师的目光课本的教学上,引到学生方式上。旨在通过改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建立更为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并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趣味。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进展缺乏效率。笔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方式,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方法。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感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语文的学习确实最为基础的学习。因其不单单是学习知识点,更是学生的母语,掌握语言的运用,才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本保障。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才是课堂上的主导,在课前进行备课之后,按照课程的内容一步一步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感,教学效率因此不够理想。
(二)教师教学缺乏针对性
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况都大不相同,所以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掌握程度也不相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因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地区采用的是大班学习的方式,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统一化的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难以有针对性。于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统一化管理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之间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班级的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态度,这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班级教育的要求。
(三)没有充分的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价值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辅助教学工具,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会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价值,只是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播放一些教学课件和视频,还有很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拓展信息技术的价值,进而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丰富性。
三、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展开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小学课堂很常见,但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对于小组探究性的学习,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教师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完全的放手,也不能非常严格的控制,要学会引导学生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小组探究中,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谈论,进而得出结论,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状态。其次,选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还能改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难以进行管控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要先给学生讲解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和目的等,让学生有大致的方向。之后,根据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了解,将学生合理化的分为不同的小组,保证其小组分配的公平性。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前的预习,经过互相的谈论和监督,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在课上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得到解答。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伯牙鼓琴》这一课内容时,教师留出了10分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文章的翻译,并将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标注。学生在分组谈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课堂,了解学生翻译的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果然有很多的字词不理解,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的“方”是什么意思;“破琴绝铉”又是什么含义?学生在组内相互的讨论,营造出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可以自己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语文课堂的氛围,也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体现出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一刀切。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为考虑因素,合理的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使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进一步;使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大班化的课堂,会给分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是教师要努力的做出改善,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理念中的要求落实到语文课堂当中。
对于分层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提前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层次,旨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有所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两小儿辩日》这一课内容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找一些其他类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翻译。并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如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等寓言故事;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行进行翻译;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熟读课文,并掌握文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字词。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方向,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教师如果只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播放视频和课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发掘信息技术的妙用。使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出其价值和优势,进而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除了课件和视频的播放,还包括微课、课后的思维导图等方面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小英雄雨来(节选)》这一课程内容时,因为本节课程内容比较长,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微课,了解出文章大致内容,达到预习的目的。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整理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方便学生理顺文章的思路,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四、结语
小学中语文的教学,是奠定学生基础最为关键的时期。新课程的改革,也为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故步自封的选用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信息技术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究语文知识。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的落实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安云龙.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0):140-142.
[2]李芳.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分析[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25-226.
[3]安志辉.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