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的初中物理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 唐其兵
[导读] 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较小学而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
        唐其兵
        麻栗坡县董干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较小学而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课程设置的取向越来越趋向于联系日常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初中物理课程在国内多为初中二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同时它比数学更加能够联系生活,需要学生更灵活地观察生活,发散思维,从而才能以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对基于问题导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模式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均应进行相应转变,尤其是对于抽象性较强的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更应如此。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化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问题导学教学的内涵
        问题导学即教师根据知识的类型巧妙设置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使问题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将教学过程贯通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的提出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进,以往教师往往“一刀切”单纯使用考试得分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指标,所以教学过程中往往仅注重知识的生搬传授,课堂教学相对死气沉沉,些许乏味,学生过于被动,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效率的提高。而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课程知识的导入环节,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动参与度,注重学生已有经验与新授知识的关联,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将有效弥补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缺憾。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影响学生物理问题意识提升的因素
        (一)教师的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引领着整个教学发展的方向。学生知识习得的方式,与教师的引领息息相关。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习惯的教学方法是:“复习———导入———讲授———巩固———作业”,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无懈可击,但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一方面,无论是复习还是讲授、抑或巩固和作业,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该模式下,只能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
        (二)教师忽略了导学环节的重要性
        如若教师忽略了导学环节的重要性,学生会对教师新授的知识存有一知半解、无法透彻理解的情况,没有准确掌握,那么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的程度将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遵循,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理解程度、接受能力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对学生启发和指导,牢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在讲授串联电路的电流大小知识板块时,可以设置如下导学环节:开关可以改变台灯的亮度是与什么有关?答案:电流的强度。通过何种手段可以使电流的大小发生改变?答案:改变电阻/电压的大小。可用什么来改变电阻的大小?答案:滑动变阻器。如何将滑动变阻器连接在电路中?答案:串联。那么滑动变阻器如果串联在电路中,整个电路的电流和电压降发生什么变化?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试验和探究。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步步深入,由浅入深。


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措施
        (一)用“讨论”法解决问题
        课堂讨论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提高学生素养特别是物理素养的好方法,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措施和途径。学生具有好胜心、表现欲,会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出活力,个体差异性使得思维的互补性作用也很明显。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优势,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促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在讨论中可以发现新问题。通常的讨论法,都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都有所不同。通过观察每个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收集到学生在讨论中反馈的信息,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地促进教学。
        (二)有序可循,从生活到物理到社会
        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要遵循规律有序进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设计的结构层次是清晰的,一点一点,一条一条,一层一层,然后达到面,串成链,形成网络。步骤处理是从易到难,由点到面,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如《重力力的示意图》讲授“力的三要素”时,用钢尺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三要素?用推门、开门的方法身体力行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提升到应用层面。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学生手提一个钩码、四个钩码去感受,由感受合理猜想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关于重力的方向,利用身边的器材,粉笔、铅垂线、斜面,让学生直观感知了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不同的场景解读“竖直向下”的具体含义。此安排,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课堂设计要注重层次分明,注重问题情境创设,以活动引领教学,以生活实例解释理论。重点疑点层次化,扫除学习物理纯理论障碍。这样的设计和操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力,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问题,展开物理实验
        物理知识的得来离不开实验,而物质知识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实验。学生从课本角度理解物理知识和从实验角度理解物理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亲眼所见胜过教师的万语千言。因此,物理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例如,在教学“光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光现象进行简单的说明,让学生对光现象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根据教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现象并了解光原理。之后,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实验设备拿出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将水槽、水、激光笔、牛奶等素材发给学生,将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但是最终要让学生说明并证明自己的实验结果。即便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也要始终在学生旁边进行观察和引导。在看到学生已经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停止实验,说一说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不够准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实验。
结束语
        总之,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再到教学中坚持的原则,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知识板块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决不可生搬硬套。正所谓“教无定法”,但“教有常法”。
参考文献
[1]夏仁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4):124.
[2]彭雪霞.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5):77-78.
[3]于换新.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9(12):231.
[4]白广虎.初中物理“问题驱动”教学的设计策略[J].现代盐化工,2019,46(06):173-174.
[5]周玲.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实践探索[J].物理之友,2019,35(12):23-24+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