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戎延丽
[导读] 无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当中,语文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

        戎延丽
        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中心小学   山东  德州     251200
         摘要:无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当中,语文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当之无愧的三大主科之首,甚至毫不夸张的讲,其他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建立在语文相关教学的基础上方可实施。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而作为众多语文教学任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阅读教学也可谓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纵观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并不是很乐观。当代小学生大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能力并不达标。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之后,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概括,更不用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可谓是难上加难。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文教师应当致力于寻找更多更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将其紧密的融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水平。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论点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部分的相关教学时,应当将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不断的加强对语言类型的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层面上来,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实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目标。而对学生的要求则是,要求其尽可能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是熟练的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阅读相关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说讨论、辩论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的加强语言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当然也要格外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本上选取同类型的题材对学生进行专题性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实现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当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当代,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过于薄弱,尤其是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很难做到通过自主分析的形式,实现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从本质上来讲,所谓的语文阅读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方面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做到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实现对文中的一些核心词汇和语境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拥有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方可实现。而当代的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基础知识过于薄弱,而这一切大都源于学生对于该学科的过分轻视。而造成的影响就是不仅会对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安排造成一定的阻碍,而且也会对后续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的掌握利用和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缺乏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
        鉴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任务量也并不是很大,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小学教师会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而言,就会缺乏一定的科研和探索精神,因此无论是在教学模式的定位上,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比较死板和单一。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且也并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教学成果并不是很乐观。
        3、小学阅读相关的教材过于缺乏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大众普遍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并不重要。相比于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该阶段与语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即使看似市面上与之相关的教材类型众多,但大都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大部分的教辅资料都是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很少有系统的针对阅读能力和技巧层面讲解的教材。所以碍于这一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实现通过阅读的形式获得一些比较正规、权威的教学指导,所以才会导致其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普遍偏低。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采用创新型的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在阅读层面的积极性,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一些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比如说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事先对当堂课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了解和总结之后,再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模拟化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身临其境的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印象,而且还对其今后的写作起到了一定的辅助和引导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实际开展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入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而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趣味或流行元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2、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教师对于文章的背景和大体内容进行粗略的概括,之后在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最后再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虽然从完整度和细致程度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无论是哪一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一旦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当中来,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堂课的整体效率大打折扣。不管教师讲解的有多么细致、多么全面,学生所能理解和吸收到的绝对不会超过50%,毕竟这种传统且又死板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给学生留有太多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一味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些宝贵经验罢了,不存在任何的技术含量。也许该堂课结束之后,学生能够准确的将这篇文章进行细致的剖析,但是一旦换另一篇文章,就很有可能陷入同样的困境。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与其如此费力的讲一些理论知识,倒不如多给学生留有一些思考和提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对阅读的兴趣,相应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才有可能得到不断的提升和进步。
        结束语:
        对于每一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阅读环节永远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且多样化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当前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的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实现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普遍提升。当然仅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课下多找一些文学名著进行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遇到一些专业性或者学术性的问题,要学会大胆的质疑,之后再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是向教师询问的形式进行自主式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其整体的阅读水平,而且还对其中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分析[C]//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 2019.
        [2]李云发.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 中华少年, 2018.
        [3]苏勤.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 商情, 2020, (5):204.
        [4]卜世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下一代, 2019, (7):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