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如何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朱强 赵慧莉 朱谦戎
[导读] 教育工作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朱强 赵慧莉 朱谦戎
        青海省 西宁市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810000
   

 
        摘要:教育工作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需要从生活、行为、态度、心理等方面对学习者进行良性引导。在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全方位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实效。
        关键词:浅谈 班主任 如何营造 健康 心理氛围
引言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客观条件大致相同时,班主任工作效果却不一样。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们决不能忽视,那就是班主任所营造的健康的心理氛围。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呢?
一、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理教育作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前,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逐渐加大,并且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够完善,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良情绪的积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状态,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疏导、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体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一)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比较大,各科的知识学习负担累累,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学习紧张,这对学生情绪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不好,会受到家长以及老师的批评,这对学生而言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出现了厌学以及逃课等现象。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能发现,其中是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的,如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班主任没有从思想观念层面加以重视,在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没有正确对待,从而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没有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缺乏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这些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推进。另外,班主任没有明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没有明确,片面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需要交流的双方彼此敞开心扉,这也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学生内心的需求,只有知道了这些东西,班主任老师才能分析如何避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同时,这样也可以加强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愿意去向班主任倾诉,分享自己的秘密,这样有利于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想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对多方面的力量投入加以重视,为学生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班级中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良好环境的创建就显得比较重要。要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班主任就要从环境的创建层面加以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班级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只有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创建适合的环境,才能真正为学生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环境的创建有不同的类型,软环境的创建方面,班主任就要注重学风以及班级凝聚力等方面,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而硬环境的创建方面,班主任就要注重教室的美化以及卫生。通过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三)促膝谈心,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
        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才能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一是以情动心。班主任和学生谈心,既是心理上的沟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所以要诚心搭起感情的“桥梁”,消除学生的顾虑,解除学生拘束感,使师生思想交流达到情感相通、言语相容。二是以理疏心。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抓住一个“理”字,把道理讲透,用真理服人,用理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其明辨是非,以达到心理相容见实效的目的,从而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
        (四)打造属于班级特有的文化
        班主任应积极采取措施来打造属于自己班级特有的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例如,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心理委员这一学生职位,并且由学生们推举选出,主要负责搜集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协助班主任共同解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委员毕竟也是学生,教师还应在每周的最后一节课上开展心理班会,与学生们放下学习的包袱,畅谈这一周内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学生们打开心扉,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由此释放出来,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迎接下一周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建立“心情角”,准备一面白墙,让学生们将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或一直困扰着学生的事情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墙上,可以匿名,与大家分享,让大家共同解决学生们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特色来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不断向学生们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班级的班级文化,形成独特的“班魂”,大大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有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全面发展。
        (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丰富化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教育活动的丰富性,以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样的,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也要注重从多方面进行优化,以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消除心理障碍。如通过开展“我爱我班”以及“文明礼仪我来做”等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同学间进行沟通交流,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想法,真诚地交流,这样就有助于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也可通过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关注学生对社会感知的状况,提高学生的社会体验程度,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心情放松,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关注学生情绪状态
        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在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把控自己情绪与心理状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情况,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情绪波动状态密切关注,同时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具体的引导和建议。针对有一定情绪问题的学生,班主任需要从情感着手,寓理于情去进行教育,特别是对情绪低落的学生更要以安抚、鼓励为重,须以和蔼亲切的态度与话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倘若学生面临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此时的他们内心非常脆弱,消极情绪始终萦绕于心,教师则需要多用激励话语调动其热情,让他们能够心怀希望、昂扬斗志。此外,班主任还应多开展班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力与相互交流,通过自我管理与交流,去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可开展春游、竞赛、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舒缓紧张的学业压力,凝聚班级的集体力量,提供给他们放松的机会,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与其他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助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产生自卑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八)加强家校沟通协调
        班主任在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多留意学生家长的情况,要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家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来看,如性格孤僻、易怒、抑郁等,很大程度上与家庭因素有关,而且有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太多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导致学生压力增大,会产生一定的成长阴影。因此,班主任要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去传授熏陶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家长多与孩子交心,听取孩子的意见,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此一来,在班主任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九)做好课堂管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课堂的管理,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通过爱心来暖化学生的冷漠,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班主任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避免单一化,采取柔性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就能为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班主任在班级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高效化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秉持的是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方式,实践包括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以及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理论部分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班主任老师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次,班主任要适当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竞赛,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引导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注和影响。大多数时候,心理健康引导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需要班主任、家长共同关注,并给予肯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齐心协力,为孩子们良好人格的塑造而努力。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花朵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关心和关爱,需要每一个园丁全力以赴,让花朵开得更鲜艳,更美丽。
参考文献
[1]周毛草.班主任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38+40.
[2]冯尔娜,王健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201-202.
[3]汪宁宁.浅谈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的方法及意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1):152-153.
[4]王永德.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9,8(41):106-107.
[5]宫凤英.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9: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