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莲
山东省招远市大秦家学校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发展除了具备一般的共同趋势外,同时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脱“困”,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心理障碍的形成又与我们时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以探究学困生成因为路径,以心理干预为抓手,以脱“困”为目标,基于调研寻求成因,聚焦问题制定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排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促进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学困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提高全民素质,要从小学做起,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要关注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尤其要对班级里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上有困难、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就是教师们所说的“学困生”加以重视。
一、树立新型教学观念,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提升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者,教师要能够在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下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除了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要从行动上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素养和道德修养,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首先,教师要坚持通过各种渠道汲取广博知识,不仅要提升专业教学能力,还要能够在课余时间自学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课程,在探讨交流中学习前辈的育人经验,这样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就就能及时开导学生。
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我心理修养,只有自己具备认真、负责、自信、乐观等优秀心理品质,才能在授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健康性格养成。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有些“学困生”成绩差,是因为没有学习兴趣,懒惰、学习习惯不好。针对这些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发展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游戏的特点,所以学习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创设一些情景,多做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此外,还需要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提醒他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学中重视他们的每一次的参与、成功,即使是作业、学习态度、上课发言中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能力和态度,使他们体会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还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在家庭中多督促,以构成教育合力,这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懒散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学困生展开耐心指导
有很多学困生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学习方面遇到困难而导致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和他人比较,体现出一定的自我意识,若是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对学困生展开耐心的指导,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办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指导学困生针对观察、思维、阅读、记忆和动手实践等方面展开训练,让学困生懂得如何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逐步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让学困生强化学习技能练习,将科学的学习方法转换为实际的能力。其次,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才能找到学习动力。对于学习目标的设置应当坚持具体化的原则,要做到与学生的实践相符合,不可设定太高也不可太低,要形成梯度性,让学生“跳一跳”即可达到为佳。最后,学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与行为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复的现象。比如有一位学困生喜欢和同学打架,屡教不改。班主任没有指责他,也没有打击他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是从中挖掘问题,了解其中的缘由,慢慢化解他的心结。
四、构建个性化转困方案,树立学困生信心
为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教师应当仔细考虑每名学困生的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困生转化方案,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科目进行详细的辅导,日积月累,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从而帮助学困生重获学习自信心。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语文角、英语角和数学角,为学困生提供讨论问题的时间和地点,帮助学困生整理问题并耐心辅导,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五、组织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
作为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在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充分了解学困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找到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针对性的组织心理主题班会或活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活动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课上,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快问快答”的游戏,即被抽到的两名学生面对面而站,然后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快速给出答案,为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挖掘被自身忽略的品质和优点,可以让他们从别人的回答中看到自己的长处,逐渐削弱他们内心的自卑感,进而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时代课题。学困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总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改变社会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通过家长、学校和政府的合力才能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要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关注教育改革,出台措施,切实减轻学困生的学习负担,因材施教。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学困生创造健康、宽容的环境,接纳他们且认可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现实。我们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去播种理想,启迪智慧,开辟鸿蒙,塑造心灵,学困生就一定能走出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天地。
参考文献:
[1]黄艳珍.浅谈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210-211.
[2]龙均维.浅说当前初中学困生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知音励志,2016,(3).
[3]宋爱英.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干预对策[J].甘肃教育,2019(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