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结构情境 唤起有效性参与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张荣华
[导读] 小学科学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

        张荣华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摘 要]:小学科学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就要唤起学生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学会了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有结构的情境创设,通过活动、问题、动画、实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有效地参与科学学习活动,乐在学习之中。

        [关键词]:有结构情境 学习状态 有效性参与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两个基本理念。它告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有着个性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它还提醒我们关注“参与的有效性”,即“有效性参与”,它是指能使科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的,与老师的教学意图相一致的,积极、主动的注意、思维、兴趣、行为。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作为科学教师,怎样唤起学生的有效性参与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呢?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有结构的情境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有结构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组合,这种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
        在新苏教版三年级上《食物在的旅行》一课时,我创设了“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这一主情境,期间又组合了活动情境、体验情境等展开学习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有结构情境,唤起学生有效性参与。
        一、课前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氛围
        先看下面的片断:
        课前谈话的时候,我出示一小包小馒头,问学生:这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小馒头。我说:这小馒头是我特意从家里带来的,请朋友们尝尝。四人小组长分小馒头,学生开始尝。我接着谈话:我们课前进行了大课间活动。在运动中,我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呼吸加快了,心跳加快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的身体消耗了一些能量,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从食物中获得营养,补充能量。……
        “当我在给卡车司机们教授安全驾驶技术时,我们用多丽·帕顿的音乐来欢迎他们,他们很喜欢它。这立刻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受欢迎的。——查尔斯·西米德”这段名言提示我们营造良好的氛围能令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准备或者说学习状态。“上述案例中,我创设了尝小馒头这个活动情境,营造欢迎气氛,这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学生学习新知的注意被唤起,学习新知的兴趣被激发。
        二、课中创设情境,促进有效参与
        1、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有效参与。
        片断:开始上课了,我说:刚才吃到嘴里的小馒头去哪里了?学生:去胃里了;去肚子了……去小肠、大肠了。我边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和文字:“口腔、小肠、大肠、食管、胃”边讲述:小馒头就像一位游客在我们的体内旅行,它将要去口腔、小肠、大肠、食管、胃等景点游览。

今天我们就随着小馒头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在旅行中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在学生猜测后,老师通过描述创设了一个“小馒头旅行”的情境。旅行是生活中的平常的事,也是学生熟悉又乐于做的事。小馒头旅行,学生就觉得有趣了,再加上旅行的地点是我们的体内,学生的好奇心便随之而来。
        2、创设吸引眼球的情境,促进有效参与。
        片断:探究消化器官的特征和功能了,我说: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在嘴里都是香喷喷的、甜甜的味道都不错,可是经过了消化器官,最后都变成了令人讨厌的大便。小馒头也会这样,吃进去时甜甜的,最后变成大便。小馒头在各个消化器官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知道什么?学生:在口腔里被咬碎。我肯定他的回答并板书:咬碎。接着说:谁还能说说?学生很为难,说不清楚。
        分组汇报:食管组发言,一位女生介绍:食管把食物运输到胃里。我板书:运输。说:食物在食管没有变化,可是少了它行吗?
        要胃组发言了,我说:只是这样说一说总觉得不太清楚,要是能亲眼看看那多好啊。谁能借个胃出来,让大家看看?(学生为难。)难道要老师拿出自己的胃吗?(学生摇头)那怎么办呢?老师还是牺牲一下吧。我伸进外衣的内袋,顾做痛苦地掏出胃的模型。(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胃上)指名胃组发言:……能蠕动,食物在胃里变成粥状食糜。我说:让我们再来看看胃的Flash动画。(学生看,看完了。)我说:谁来说说胃是怎么动的?学生说。我出示分组实验材料,一个装了水、小块馒头的塑料袋,要求学生用手代替胃的蠕动,把食物变成食糜。实验中,我提醒学生:小心保护好自己小组的胃,不要胃穿孔,要不然得送医院治疗啦。体验反馈时,我说:请组长把胃拿起来,让大家看看蠕动后的食物。
        在这个探究消化器官的特征和功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但没有减,反而更为高涨,就是因为创设了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在课堂上,老师却真的掏出自己的“胃”给学生看,这真是刺激。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么多个情境组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学生学习当然高效、有劲。
        三、课末创设情境,提高生活质量
        在《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最好是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为此,我创设了如下了情境:
        在以“在随着小馒头的旅行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的谈话总结后,我说:胃等消化器官已经为你工作几年了?(学生回答十年、十一年)你还想它们为你工作多久?(学生说永远、一百年、到死)那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它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细嚼慢咽;饭后不马上运动;吃饭按时……于是我用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保护消化器官请你做到以下几点:
        (1)细嚼慢咽,不“囫囵吞枣”;
        (2)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贪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3)起居有规律,定时排便。
        总之,小学科学学习要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结构的情境能唤起有效性参与,吸引每一位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值得我们实践。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2、珍妮特·沃斯 戈登·德莱顿 《学习的革命》
3、张雪龙 《学会参与 走向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