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心灵相通 课堂与生活接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活化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 张 琴
[导读] 本文根据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刻的编排意图,

        张 琴  
        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       
         摘要:本文根据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刻的编排意图,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总结了笔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用诵读载体让学生走进文本,用体验主线让学生感悟生活,用音乐链接陶冶学生情操,用仿写拓展张扬学生个性,达成教学与心灵相通、课堂与生活接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心灵;课堂;生活化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它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哲理,极利于指导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带领的班级一路风风雨雨,我便借此让学生感悟生活,历练心智,同时循着前人的指引,寻回遗失的那管狼毫,点燃属于学生的诗的华章,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和心灵相通,课堂与生活接轨。
         为此,我采用“一石四路”五环节教学思路,即投石(导入新课)——寻路(整体感知)——辨路(领悟哲理)——走路(迁移拓展)——延路(品读升华)。
     一、以诵读为载体,走进文本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这节课我精心设计“诵读”,“诵读”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能在诵读过程中整体把握和感知诗歌,为此,我循序渐进采用“八读” 训练诵读:领会听读——体会仿读——听悟范读---体验自读——互评生读——原文填读———角色朗读——识记诵读。
         课堂上,我特别加强了“指导诵读”这个环节,主要是读出感情、读准语速、读准语调等。朗读技巧教学必须在范读、模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朗读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在老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有的学着老师的腔调,读得如痴如醉,有的进行创造性朗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这样,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语言的节奏、韵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课堂上,在诵读中体味涵咏文章的哲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时,我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朗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别人朗读时大胆地纠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巩固了朗读技巧,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诵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鉴赏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能促美育、促个性、促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将要结束整堂课的时候,设计一个背诵环节,让同学们带有感情的诵背这首诗歌,再次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勉励我们自己,也把它送给正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朋友,从而产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激励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用体验作主线,感悟生活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
         开课揭题,直入情景。如果说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入诗歌的情景。

我这样设计互动式问题链:你在考试中有过失败吗?与同学交流发生过矛盾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想法干预没有?那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呢?同学们有同感吗?老师:我也能真切的体会到同学们的心情,但请同学们不要伤心和难过,因为今天我们要认识俄国的一位大师普希金,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起来(齐读有关作者的内容),可以说这对他的打击相当大,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是怎样克服的呢?他写给邻居家的小女孩的一首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将告诉你答案。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品味诗歌的时间,用通俗化的教学接通新知的学习与经验的对接,将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脚下,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通俗的语言中与人文对话,实现师生人文多向交流,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思考的机会,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精练。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始就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调动了学生情绪,引起感情共鸣,在此一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谓一举两得,真正达到了课堂与生活接轨。
精巧设问,品味诗意。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以学生为主体演绎着课堂文化。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中,一些个体的感悟突显了出来,能为课堂生成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悟,点燃了课堂合作的契机,互动的感悟交流生成了智慧和情感的磁场,产生了对学生有激励、振奋作用的思想感悟和快乐的情感体验。诵读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体的感悟和表达,全班多向交流,活动形式丰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多维度提问,有对学生个体提问, 有对学生群体提问,有对学生过去经验提问,有创设情景之后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随机应变的点拨,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思维引向广处,达到了课内课外信息量的广泛交换。在诗歌理解中有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必须”的“须”能否换成“需要”的“需”?在诗歌表意上的分析,有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
         在此环节中有学生的自主表达,也有学生的合作探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我反思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关键是学生在谈自我。特别是在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成为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理解时,我谈了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感受,从学生的不理解到理解,这是他们确确实实经历过的,不少同学听到这段话后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三、引音乐搭链接,陶冶情操
         让音乐感动读者,对于理解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能使诗歌潜入心扉。整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无论是赏诗,还是评价同学和谈自己的感受,都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在学生谈诗歌的启示后适时的插入歌曲《隐形的翅膀》,全班同学齐唱这首歌,在歌词结束音乐未断时,我又插入一段画外音: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相反,生活它会捉弄人,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请不要悲伤,要镇静,相信快乐不久就会登场,也希望同学们在初三这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永远积极乐观,永远做生活的强者!这段话不但是对诗歌本身的感悟,更是老师对学生的谆谆告诫,且联系到初三生活,更有鼓动性和启发性,连听课的老师也都被这一环节所感动。诗歌的教学是需要创新的一种活动,这不仅需要教学者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更需要用诗一样的手段,创设诗一样的情感。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运用到诗歌教学中丰富了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味诗,在体验中升华个性,它无疑为诗歌的生动教学开辟了又一途径。
         四、增仿写求拓展,张扬个性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品读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针对新冠,仿写第一节。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品读的升华,写作水平的提高,人性的提升,更为升学目标的达成打好基础,确保了课改后质量不下降,课改不放弃对已有经验成果的运用和传承。虽然初中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学生在不断地吟诵中自然会感受到这种形式上的魅力,创作时也会尽量符合诗歌的要求。在学生创作的诗词中,有的作品特别押韵;有的朗读特别注重语速和节奏;有的化用了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还有的学生将“你”改为“你们”……虽然有的文笔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我们分明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他们在用诗的语言表达着诗化的心灵,表达着他们对生活全新的认识,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体现。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学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所以教会学生读诗、读书、读人生,语文课程要教学和学生的心灵相通,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接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