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中的“力”与“能”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 张立银
[导读]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张立银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  271600  
 
        摘要: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文从物理学的角度,把教育的本质统一为:教育是一种力,唤醒生命,它是一种牵引力;润泽生命,它是一种渗透力;绽放生命,它是一种支撑力。而且深刻阐述这种“力”对时空的累积效果,引发“势能”、“动能”、“内能”在教育过程中的聚合、传递,把几千年来形成的、沉积在历史长河中的静态的“教育资源”化为动态的“育人能量”。
 
        关键词:  力      能量       教育生态     生命成长
 
        物理学动能定理反映了这样一个关系:合力对空间的积累过程,即合力做功过程,是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动能的变化,是合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推而广之,无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任何“过程”和“状态”变化,都存在类似的因果关系。本文试图把物理学中“力”与“能”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教育过程,剥离纷繁复杂的教育表象,看清教育的本质,给同仁带来新的感悟。
                         教育是环境对生命个体的作用力
        什么是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是教育”,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却坚持:“教育即是生活”,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的理解:“教育即是成长”。毋庸置疑大师们的教育思想,但教育究竟是什么,缺乏一个统一认识。其实,生命的成长过程,是生命个体在环境中获得知识,增长智能,滋润情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所有的教育思想都应回归到这一基点上。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力,唤醒生命,它是一种牵引力;润泽生命,它是一种渗透力;绽放生命,它是一种支撑力。
        1.唤醒生命,需要强大的牵引力。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人的世界绝对不是现成给予的,而是永远处于开放与生成之中,人拒绝接受既定“事实”,他总是生活在“远方”,生活在“未来”的牵引之中。人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人都有强烈的成长欲望,但面对某些困难,也会表现出特有的惰性,需要外因的牵引、激发。一旦他对相应的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便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当下的教育恰恰缺少了这一点,学生每天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在无尽的考试中倍受煎熬,在激烈的争分抢位中焦头烂额,对前人的发明创造失去了兴趣,这是当代教育最大的悲哀。前几年,我国著名的爆破专家周家汉教授,应邀到我校为全校师生做科普报告。报告过程中周教授风趣幽默,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争抢发言,会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同学因那一场报告而改变了人生的抉择,这就是教育牵引力。
        2.润泽生命,需要持久的渗透力。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以此为载体学生核心素养以及三观的形成,却是弥足珍贵。爱因斯坦说过,当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那就是教育。说到底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对生命个体的润泽过程,需要老师用心地优化教育资源,创设教育情景,把握关键环节,用高超的智慧把正能量、正价值渗透在学生心灵深处。只有通过这种持续的渗透力的累积过程,才能成就一个个健康的、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民主生活会上曾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五年三次来兰考,对兰考情有独钟,得益于我上初一时班主任张老师在一次班会上,带领全班同学学习了谷文昌先生的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那时张老师哭了,全班同学都哭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经历,才有了他感人至深的诗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才有了他上台的第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
        3.绽放生命,需要坚实的支撑力。教育的根本追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让每个生命得到最大可能的绽放。然而,学生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仰望痴心的追求,但又面对现实的困难,稚嫩的心灵排解不了各方面的压力,表现出极大的困惑、痛苦等不良情绪。他们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悉心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的天空,推动他们脚踏实地地走上大有所为的广阔舞台。当他们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勇往直前。要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
         教育过程是“教育能量”的聚合、传递的过程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力对空间的积累的过程就是力做功的过程,其结果引起能量的变化。类似的“教育力”对时空的积累过程,必然引起“教育能量”在环境与个体之间的聚合、传递。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烙印的“教育资源”,但它的存在是静态的、抽象的。教育过程的任务就是努力开发、整合这些“教育资源”,使之进一步鲜明化、生动化、情感化、现代化,对准学生的心灵世界,施加强大的作用力,通过教育力“做功”,把静态的“教育资源”,化为动态的、鲜活的“育人能量”。
        1.让学生在与环境对话的“落差”中垒积“势能”。物理学定义: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由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做势能。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强大的引力和极度落差,必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发展欲望,在学生内心深处垒积强大的“思想势能”。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学校、班级要让年轻的心激荡起来,就应走进校园、班级,让人感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人文品质,和谐的育人机制等整合而成的精神追求,成为“缭绕”于集体空间,“弥漫”于学生心灵之中的一种“势能宝垒”。在学生敞开心扉,自发地去“触”、“感”、“思”、“悟”的过程中,这种“精神势能”便化为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内能”。近几年,一些全国名校非常注重墙壁文、景点文化建设,学生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和心灵的对话,在这种浓郁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情怀的默化下,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升华。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悟道”中获得“动能”。体验是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的教育原则,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教育能量”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打开的,行为表现是自然的,对话交流最充分、最丰富。从去年开始,我在班内组织“班级舆论场”,把一些社会热点、热搜头条、重要新闻等引入其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在激烈的争论、碰撞中真理依稀可见,正能量涌动。今年刚毕业的一位同学平时与父母关系很僵,后来他在微信中写到:老师,年终考试后我们班举行的那一集体活动,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不单纯属于自己,她还融入了别人太多的期望、情感、及至生命。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浓郁了爱的荒原,让学生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3.让学生在内心世界的“触动”中唤醒潜在的的“内能”。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从环境中吸纳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时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潜伏”在心灵深处,我们姑且称之为“思想内能”,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信息的不同方式的集合,便会产生不同的外在表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关键时候能够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是内心世界斗争的外在表现,是“思想内能”的爆发。立德树人,只有把优秀思想品德“嵌入”学生灵魂,融化到学生血脉,才能成人成才。
        总之,让人类文明的基因在教育过程中薪火相传,让人性智慧、道德光芒在教育过程中照亮每一个心灵世界,这是我们最深沉的职业情怀和最神圣的教育使命。生命成长,需要我们“心力”的牵引、润泽、支撑;需要“正能”的默化、滋养、洗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