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月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在学生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问题的学生往往来自问题的家庭,学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的参与,大学生在校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严重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家校沟通顺畅,往往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好转。家庭的参与可以促进了解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调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并预防今后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家校沟通不足情况,甚至有家庭对家校协作持消极否定态度,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对于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难
当学校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般会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来校协同处理,根据心理危机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孩子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诊断治疗,一般有几种处理方式:如果学生不能继续在校学习,在家长陪同下办理休学或请假手续,回家治疗;如果学生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能够继续在校学习,则办理陪读手续,家长陪同学生学习直至康复;如果可以服药治疗,学生能够正常学习生活,那么家长需督促学生按时按量服药,定期陪同学生就诊。
然而,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家长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配合学校,家校沟通存在困难的情况。在工作中,大家甚至会发现有些学生自身希望寻求专业的治疗,家长却责怪其装病、花钱,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痛苦,支持感严重缺乏,自尊降低,学生的求助动机丧失。
(一)家长不露面
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学校会通知家长到校协商处理事宜,部分家长否认孩子有问题,或不认为心理问题是问题,相信自己孩子能够应对,甚至有家长明知孩子患有心理疾病,故意躲避,不出面解决问题。
(二)不带学生接受专业治疗
部分家长否认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压力大造成的或是一时状态不好,可以通过自我调试解决。部分家长存在污名化担忧,认为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会被认为是得了“精神病”“不正常”,影响孩子找工作和今后的发展。当然,对于部分家庭,经济拮据也是不接受专业治疗的重要因素。
(三)不办理休学、请假或者陪读
一些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不适合继续在校学习,或者必须由家长陪读才能在校学习,家长往往以孩子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休学请假会影响学业、没有条件陪读等理由拒绝学校的建议,任由学生在校,不管不顾,部分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因监管缺失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和关爱,采取自杀行为,令人惋惜。
二、家校沟通困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困难,既受到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的影响,又受到学校管理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一)家长方面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妨碍家校沟通因素依次为家长未意识到问题重要性(51.8%)、家长推诿责任(47.1%)、家长缺少合作意识(37.2%)、家校地域限制(29.7%)、家长文化水平低(24.5%)、家长工作忙(24.0%)、个别家长刁难(15.9%)、子女阻挠(5.5%)。概括起来,一是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对于心理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文化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的家长群体而言,他们没有掌握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方法,也没有形成对孩子心理问题进行观察、反思的习惯。二是家庭不和谐,单亲家庭、组合家庭、农村留守家庭、充满矛盾或暴力的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互相扯皮推诿,缺乏责任心和解决问题意识,不关心孩子成长,不愿意在孩子身上多付出精力。三是家庭贫困没有条件提供经济支持,担心治疗费用昂贵。另外,长期的亲子关系紧张也是阻碍家校合作的又一个因素,家屬将孩子视为麻烦,不愿意承担照顾义务,孩子对家长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向家长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特别是自己负面的情绪感受,拒绝家长参与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学校方面
一是与家长沟通交流少或者没有沟通,侧重危机事件发生时的沟通,忽视日常沟通,部分教师甚至存在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与家长联系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甚至会出现需要联系学生家长时,才发现学生提供的联系方式是假的,无法联系上家长的情况。二是家校沟通教师责任界定不明确,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辅导员、班主任、学院领导、心理健康教师等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没有清晰分工,易出现与家长接触交流对象多、信息传达不一致情况。三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家校沟通不深入,辅导员承担超负荷工作量,所负责的学生过多,很难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更无暇有效与家长沟通。另外,目前对心理重点学生的关注停留在学校范围,没有充分动员家长参与其中。
(三)社会層面
一是心理健康污名严重,家长害怕自己孩子被称为“精神病”。二是大众传媒更多关注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自残,忽视正向积极引导,对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卫生法宣传力度不够,家长不熟悉、不了解,抵触情绪比较大。三是东方文化注重含蓄内敛,强调克己修身、自律自省,总体上内心是封闭的,家长与孩子内心深层次沟通少,家长们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倾注极高的热情,但对孩子的价值观、心理问题、社会适应以及家长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进行科学家庭教育的问题关注较少。
三、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困难应对举措
(一)家校沟通重心前移,注重全程沟通
将家校沟通重心前移,可以通过QQ微信或寄发资料等方式,定期向家长反馈学校动态、学生状态,邀请家长见证学生大学生活,以全程沟通代替事件沟通,让家校沟通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时候才开展沟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史,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助,另外一方面,当学生心理情况严重时,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减少阻抗。针对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薄弱的情况,可以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培训,引导家长树立“健康比学习更重要,只有健康才能学习”的意识,让家长明白如若孩子出现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接受专业的治疗,并且在心理问题治疗中,家庭角色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二)明晰家校沟通责任,形成育人合力
班主任、辅导员应关心关怀学生,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定期将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心理健康中心应明确职责定位,提高专业性,应具有规范、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确保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可以做好专业指导和危机应对工作。针对家庭经济贫困心理问题学生,学院应负责向学生和家长做好奖助贷及医疗保险报销相关政策解读,减少顾虑和阻抗。
(三)合理选择家校沟通媒介,注重沟通方式
心理危机根据阶段不同,可以分为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应急、心理危机后干预阶段,在家校沟通时应根据心理危机阶段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媒介。在心理危机预防阶段,可以通过家长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与家长建立联系,提高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于心理问题学生沟通交流等危机预警阶段,可以采用电话、qq、微信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对于出现危机情况的应急阶段,应邀请家长到学校或者到学生家中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当面进行沟通;在危机后的干预阶段,要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日常的沟通联系。此外,在沟通时候注意双向互动沟通,互动式沟通有助于克服单向告知式沟通存在的信息量小、信息失真、参与度低等缺陷,从而提高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