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碧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教育体育局 云南省 曲靖市 655800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且阅读的自主性较为匮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语文教师应当秉持生本理念,将学生的实际以及发展需求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正视阅读教学的既有问题,并不断延伸和探索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在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均得到提高。
2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2.1老师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对教育改革的进行有一定的影响,受之前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老师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而且坚持以自己作为教学的主导,对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方式难以接受,所以就导致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法顺利地进行;有的老师已经意识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自己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却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比如教师留给学生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阅读,但小学生可能会因为自由的氛围而不能保持对阅读的专注度,从而在浪费了时间的同时又不能让阅读能力提高。
2.2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模版化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灵活。没有根据阅读材料的体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学生对于阅读故事的发展过程没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和蕴含的道理,最后只能靠老师以说教的方式将道理和观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本身对这种观点很难进行消化和运用,使学生对于语文阅读产生排斥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学的进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持续性,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3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评价缺乏针对性、指导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总会针对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具体,每个小知识点都通过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造成学生只知道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越来越局限。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一个问题中包含着许多知识点,就会造成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个知识点入手来回答问题,问题回答不全面、不正确,容易打消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教师的问题设计合理,提问方式不灵活。此外,在语文阅读课上,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总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很好、很棒、很优秀”此类模糊笼统的评价。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老师都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这样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是有创造性的,而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
3.1改变教学观念,引起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想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老师就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作出相应的改变。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领导”地位,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比如在讲解课文时,老师让学生先通过认真的阅读,了解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然后提出和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最后再让学生们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同的学生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得到的答案也不同,老师再针对这些答案为学生进行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答案是不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观念,就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3.2创新教学方法
当下学生的素质在不断增强,教师也须顺应形势,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但要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及时关注时事热点。只有做到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优秀教师之间可以通过教学经验分享,探索新的成体系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现有的教学方法上。新老教师可以针对同一课程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将新教师的创意与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确保教学内容不会偏离教学主题。要想改变之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将两个或多个教学方法相融合,改变原本固定的模式化讲解,使得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将激趣法与读写结合法相融合,这样就打破了激趣法仅仅出现在课程导入环节的尴尬局面。
3.3进行启发性教学,科学、客观评价学生
课堂提问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问题问得很具体,问题就会变得僵硬,答案就变得单一,对于这样的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无聊,毫无兴趣。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逐步递进的。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经常会说“不错,很好,很棒”,这样说没问题。但老师忘记了一点,他没有说那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只是说很好,可能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了主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错误回答要及时纠正,还可以进一步地启发引导。
3.4引入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众多教育实践证明,语文教师若想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是不行的。虽然语文教材蕴含着诸多经典文章,但是毕竟数目和种类有限。故此,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教师应当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入。首先,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而且也能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引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与时间”等文章,扩展学生的阅读素材,提高学生对鲁迅本人及其写作风格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依据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规律、阅读实情以及阅读兴趣等特点,精选课外读物并开展指导性的课外阅读,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最后,教师可举办课外阅读竞赛,以活动为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3.5巧用拓展,促进课堂情感“落地”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捕捉这种来自文章内化的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学生主动性思维锻炼的强大内驱力。作为教师,绝不应该一味地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给予肯定评价,让其思维“偏安一隅”,而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多角度、高质量的主动性思维活动。实践证明,主动性思维越好的学生,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开放性环节,让课堂升华的情感“落地”,最终达到培养主动性思维的目的。
结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正视阅读教学的既有问题,秉持生本理念,借助新课改之风,不断扩展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创设趣味性与实效性兼备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明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名师在线,2017(15):68-69.
[2]高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