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开雄
湖北省潜江市园林第五小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教学的革命。多媒体凭借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教学中。本人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从中体会到了一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教学中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庭》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展示金华的双龙洞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金华的双龙洞:双龙洞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金华的双龙洞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我用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此时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多媒体,把握教学重点
汉字是祖国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把握重点。
1、用动画激发兴趣
用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把汉字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慢慢的变成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抽象到形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
2、运用图像化难为易
汉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对初学汉字的学生讲解字义是件难事,往往越解释越糊涂,运用丰富的图像,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首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毛”,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把识字这种抽象的过程变得比较直观,降低了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界有这样一句老话:任何一个生动的比喻都是跛脚的。其原因,一是语文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鲜灵活生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受到许多限制;二是一个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奥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难的。因此,要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更困难的。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1、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让学生体会意境的,但通过多媒体把语言通过图画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诗意也就理解了。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的交融在一起。
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直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
2、优化朗读,提升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儿,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得因素融为一体,即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这时点击电脑,教室中响起舒缓的古曲。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诵读起来。每位学生都在诵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诵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升华学生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比如《长征》一课,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对于当代社会孩子来讲,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豪情是有相当难度的,这时选取电视剧《长征》中的精彩片段,“茫茫雪山”、“沼泽泥潭”让红军长征的情景跃然眼前,特别当红军战士肩并肩、手挽手,高唱《国际歌》昂然走过最后一片沼泽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时,我发现学生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对课文的内容理解的更透彻,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情感得以升华。
五、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视野,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小鸟的啾啾鸣叫,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两段录像,让学生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地球在人类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地球的污染现状信息,教师再给学生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资料,包括数字信息,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录像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一下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的书籍,了解有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成功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环保系列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想象事物,培养其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使之在美的意境中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