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敏
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来说,其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激发阅读兴趣和增加阅读量方面,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建立思维支架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反思,激发其批判性的思想。
关键词:群文阅读;思维品质;逻辑思维
引言:在部编版教材的逐渐推行下,群文阅读理念慢慢受到人们重视。教师开始采取将课文当作“引子”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群文构建,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通过“桥梁”连接起来,建立了立体的阅读体系。群文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也能刺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群文阅读仅限于此吗?笔者认为群文阅读教学中,对“量”的关注过多,在刺激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停留的时间过久,缺少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关注。那具体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速度,主要反映出智力的敏锐度。敏捷性高的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出其关键点,并且分清主次部分,高效地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具体表现为阅读速度快,并且能够抓住要点,将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有效整合,故而理解速度快。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敏捷性普遍较低。群文的组成部分是多篇文本,比单篇文本的阅读量要大的多。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本,将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进行思维加工,更需要学生较高的思维敏捷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进行培养。第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能够再规定的时间内读更多的文本。例如教学生扫读、跳读、寻读、浏览以及带着问题去阅读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联系运用,从而形成可灵活运用的技能。第二,学会阅读技巧。如在“童话中的反复”作为主题的阅读中,教师将“结构上存在何种相似之处”作为主要问题,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小壁虎借尾巴》《不会写字的狮子》这三个带有反复结构的故事串联起来,让学生阅读。教学中,先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反复情节进行梳理,画出结构图,为阅读内容图像化策略作出示范。再让学生按照相同的策略去读《小壁虎借尾巴》《不会写字的狮子》,从中探寻这三个故事内在的相似之处,体会反复结构。在进行第一篇课文的阅读时,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策略,所以在其余两篇课文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明显提高,可以很快地完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有策略、伴随思考的快读阅读,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思维敏捷性[1]。
二、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具体指的是按照逻辑程序、遵循逻辑方法和规律进行思维活动。做事有条理的人往往其逻辑性较强。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性较弱,阅读过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理由依据不充分,没有条理。在群文阅读中,要阅读的篇目多,学生的思维碎片化严重,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呈现出无逻辑性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建立一个思维支架,如思维导图和表格等,学生在阅读时路径就能清晰,还能够运用一定的语言范式进行表达,如“首先—其次—再次”、“先—然后—接着”等,让学生的表述更连贯、有条理,帮助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
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好脾气姑娘和坏脾气姑娘》《你大我小》主题相反的群文时,为使学生尽快将故事的脉络理清,对故事进行复述,教师让学生把故事中人物的相反行为写在表格中,让学生试着根据表格进行故事的复述。表格相当于思维支架,学生依此可以很快地将故事的脉络理清,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如此一来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拆解文本结构,利用逻辑思维,还能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长时间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其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以后的阅读学习受益无穷[2]。
三、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指深入事物内部的深层次认知能力。思维较深刻的人在面对问题时总能保持头脑清醒,进行独立思考,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深层事物。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是,能理解文字中蕴含的深意,读懂言外之意,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概括出来。小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将思维保持在浅层和表面。要想将其思维进行延伸,比较是最好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由外至内,层层深入,对课文进行深层探索,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单篇文本中,往往进行的是纵向的比较。而群文阅读时,构成文本的篇幅较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在纵横相交的比较中,增强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效果显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内容和主题、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的结构等,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段落和整体进行不同方式的比较,学生在群文中自由地穿梭,思维在不停地进行着碰撞,在比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寻找群文中的相同之处和差异,感受相同题材的故事中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和视角,品味不同作者笔下同一人物的不同风格,参悟同一事件不同作者的不同观点等等,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教师在进行《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离别”题材的古诗时,让学生探究同样是送别,其中的不同之处:《别董大》描写的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悲凉壮阔之景,表达的却是作者的乐观鼓励;《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之景表达的是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在题目中提到了“送别”,而诗中通过对西湖绝美景致的描写,表达出祝福之意。正所谓一种离别,多番离情离景。在这种将诗文相互品鉴比较的方式中,学生对其认识地更加深刻,加强了思维的深刻性[3]。
四、激发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批判性指的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批判的能力。在语文中,主要表现为对内容、语言和思想进行评价和质疑。小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足。年纪越小,表现得越明显。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让学生不限于满足“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质疑“是否如此”,去思考和创新“还有什么不同观点”,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激发出他们思维的批判性。
在群文阅读时,由于文本多样化,阅读过程需要进行整合和比较,学生必然会针对文本信息、观点和写作手法等作出个人判断,并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在集体中,学生也一定会对其他人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产生质疑。这些都是群文阅读带给学生的帮助,让学生学会了质疑和反思,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到指导学生甄别不同类型的观点,鉴赏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不同的表达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结语: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不能停留在对“量”的过分关注,刺激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也只是其基本作用,而更深层次的思维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方位地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8).
[2]柯秀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7,000(011):P.56-56.
[3]任红梅.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J].语文天地,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