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摘要:我国教育的发展速度名列前茅,教育体制越来越完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这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对比分析近20年来的教学手段和效果,可以明显看出,现在的阅读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形式越来越新颖,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改变,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教师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定位,将群文阅读这种一带多的阅读教学方式融入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鉴于此,本篇文章将探究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三大重要板块,一是阅读教学,一是写作教学,还有一个是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关系着写作教学与基础教学,是学生不断输入知识,充实自我的重要方式。重视阅读教学,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群文阅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主题,思考文本特征,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高效阅读。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影响较为深远
教育改革的东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知道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长期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式,一时半会儿没有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教学习惯,所以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发程度不够深,没有抓住群文阅读的特征,致使群文阅读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1]。
(二)群文阅读整体教学效果欠佳
虽说群文阅读的核心是一带多阅读,换句话来说就是为学生同时设置许多同主题同类型的文本,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但这些文本并不是随意设置的,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在选择群文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能够紧扣主题,文本语言用词要简单,通俗易懂,不能过于深奥晦涩。选择的主题也要贴近生活实际,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才可以带领小学生高效阅读。不过部分教师目前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
阅读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不像数学那样,也不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那样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同的学生即便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能为学生固定一个标准的阅读答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解读。
比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设置的几篇文章,如《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珍珠鸟》从课文名称上来看就非常统一,都是事物。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去思考不同文章的核心主题和价值,即要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课文的相似点,而后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其思想价值符合主流观,都是可以的。
(二)群文阅读中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课堂问题,鼓励学生集体参与、集体讨论,要注重全体语文课本的阅读知识要点进行拓展,使得群文阅读更加符合学生的爱好和认知。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第三单元》中,在这一单元设置的课文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如《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熟知的中国神话传说,如《梁祝》,如《窦娥冤》,《精卫填海》等等。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另类的故事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三)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
阅读是一个吸收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阅读资源的多寡及其好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教师要重视整合现有的阅读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书籍分享,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
还是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中,部分学生喜欢看绘本,看小故事,因为故事比散文、文言文更有趣,更生动易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常看的课外书籍带到教室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小型的“图书流动站”,让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积累越多,开展群文阅读时,就越能快速抓住文章重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群文阅读整体效果欠佳,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模式没有彻底转变。因此,教师要将群文阅读的优势凸显出来,就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整合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促使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玲.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八)[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2]聂博春.浅议“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9(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