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二小学 广东 清远 511600
摘要:伴随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重心发生偏移。教师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其中就包括阅读能力。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大多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果不佳。为打破尴尬局面,需要创新教育教学。基于此,本文先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再归纳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师理应创新教学课堂,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教师将教学视为任务,只知道灌输知识,从不关心学生感受。这种做法会招致很严重的后果,学生会越来越讨厌语文学习。在负面情绪的作用下,语文学习成绩只会一落千丈。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教师探索革新之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先扫除生字,讲解词句,再组织阅读,习题巩固。这种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致使阅读效率偏低。新时代小学生,不仅思想活跃,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给出多种答案。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只会依托标准答案判断对错,此举不仅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1]。另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会将重心放在关键词解读、逻辑结构分析等方面,导致学生无法感知文章内涵。此外,大多数小学学校都没有专门设立阅读课程,教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掺杂内容,以至于阅读教学不够全面。学生无法从零散的教学片段中领悟语文阅读的真谛,更不用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具备浓厚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大业中。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以兴趣为导向,结合学生学情及教材内容设计教案[2]。以《鲸》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在课下要做足功课,不仅要网罗资源,还要精心组织。教师将有关鲸鱼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刺激学生感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会全神贯注跟随教师。待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表述内心感受。有学生说:“鲸鱼体型很大,喷水很美。”还有学生说:“鲸鱼跃出水面的动静好大,看的人热血沸腾。”由此可见,学生对鲸鱼有一个了初步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鲸鱼是鱼吗?鲸鱼的进化过程是什么?鲸鱼的种类是如何划分的?鲸鱼的习性如何?”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对于后面的问题,学生知之甚少。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而是让他们自行阅读,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加认真的阅读文章。待学生阅读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在思维碰撞中,纠正错误观念,增强理解能力。教学最后,由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给予总结归纳。这样的教学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阅读兴趣自然高涨。
(二)体现主体地位
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具备自主阅读的基础。教师要适时放手,为学生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对文章理解更加深入,阅读水平还显著提升。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在导言中设计几个问题,以此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问题有:“如何解读文章题目?为何作者会为此地取名鸟的天堂?”“作者一共去过几次,每次看到什么样的景色?”为确保教学进度,教师要规定时间要求。在这期间,教师做好巡视工作,如发现学生陷入困惑,要视情况给学生提供帮助。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逐渐理清思路。
时间一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认为适合鸟类生活的地方。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给出答案,由于此地景色优美,鸟儿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好比天堂一样。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指出作者总共去过两次,前半部分描写第一次经历,后半部分描写第二次经历。可以看出,学生阅读很仔细,这才是他们应有的表现。
(三)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精心布局,悉心指导,借助完整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以《月光曲》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实施教学。贝多芬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自幼随父学习音乐。但天妒英才,他在28岁时遭遇不测,以至听力丧失。无独有偶,50岁的贝多芬双耳失踪。上天对他如此不公,但他却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一门心思扑在音乐创作上,《月光曲》正是贝多芬身患耳疾时所作。学生看到作者简介,内心无比震惊,渴望了解更多贝多芬的故事。见学生兴趣被激发,教师随即开展后续教学。在讲解生僻字词后,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学生的论述,可以梳理出文章脉络。话说某一天,贝多芬遇到一对兄妹,他们从事鞋匠工作。贝多芬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主动要求弹奏。鞋匠小妹听得如痴如醉,贝多芬见状,创作灵感涌现,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教师再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阐述《月光曲》有何人所作。其余段落均归入第二部分,描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很显然,第二部分是重点阅读内容。为增强学生理解,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如“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了什么?”“贝多芬为何要弹奏曲子?”“是怎样的情景激发贝多芬的创作欲望?”“在演奏《月光曲》时,兄妹二人联想到怎样的景色?”回答问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这对养成阅读习惯很有帮助。
(四)改进阅读评价
教师要放弃一刀切的评价方法,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利用客观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桥》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展示了山洪的无情,以及老人的有情。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老人儿子。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对老人儿子有不同解读。有学生为他贴上贪生怕死的标签,有学生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在面对洪灾时,人力无法抗拒,自然会流露出恐惧。无论是哪种解读,只要不偏离三观,教师都要给予正面评价,以此鼓励学生。如出现错误观点,教师不要立刻批评,而是循循诱导,将学生拉回正轨。可以看出,阅读评价标准较为宽松,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这对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形成大有益处。
(五)拓展阅读范围
阅读不能局限在课本,这样会导致学生目光狭隘。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最开始,由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可推荐一些游记类读物,如《鲁滨逊历险记》。这本书讲述鲁滨逊流落荒岛,为求生存作出一系列努力。在阅读时,学生会将自己代入故事,这无疑会增强阅读感受。随着故事内容的展开,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后,教师可为其推荐各种各样的读物,以拓展他们的眼界[3]。如《居里夫人传》,学生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同时心中也有话想说。这时教师要求撰写读后感,给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一个机会。在习作中,学生会下意识的进行对比,内心滋生一个想法,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理应珍惜敬畏。
三、总结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为培养此项能力,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努力打造趣味课堂,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给予积极评价,鼓励课外阅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多措并举下,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上升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高宝芬.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教育革新,2020(03):39.
[2]马玉兰.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19(24):100-101.
[3]陆岩宏.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