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瑞仙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初级实验中学 472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育部编语文教材的使用,对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百花争艳、气象万千、寓意深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我们要高度重视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中学生。
关键词:古典诗词 中学语文教学 新时代 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是世界文化的奇葩,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灿烂文明的结晶。近年来,古典诗歌中的美育作用逐渐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如央视举办《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旨在通过这些形式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增强语文综合能力,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诵读经典古诗词,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国人。
一、古典诗词的人文情怀
古典诗词是指那些意境深邃、思想丰富、情感深切、品格高雅、普及广泛、影响巨大的古代诗词名篇。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承百年而不衰,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今天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寓意深刻。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心灵品质。在古代,存储介质落后匮乏,为什么这些诗词能长期存在下来,已经说明它们存在的价值。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来是写古原上的草冬天经过火烧后,春天又会发芽,但人们现在使用它,赋予其哲理内涵,表示进步事物的旺盛的生命力,虽经打击残杀,但还会待时复苏,这种顽强的精神正是需要当代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启示。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鼓舞多少人去追求去创新,去探索更深的知识大海,“奋斗者号”马里亚纳海沟座底、“嫦娥5号”探月凯旋莫不如此;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不知为多少人所引用,句中至死不渝的爱情,强烈真挚,让人感受到这种世间真情的可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对天下贫苦人的同情心和阔达的襟怀,使人感触至深;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陆游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从心灵深处流出了诗翁对幼儿的舐犊情;苏轼的词“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值得后人学习发扬;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淫威,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典诗词中都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中渗透着的人文关怀引导给学生去理解体会,有利于教育学生在当前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身人格休养,洁身自爱,健康发展。
二、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用时用力较多,教学任务艰巨。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保守陈旧,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对古诗词的文本解读和主旨分析上。教师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古典诗词教学功利化和对德育、美育内涵的把握过于片面。看似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但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是机械化、教条化的、缺乏创造性,学生不能真正进入审美的层面,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就导致学生与文本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深入文本,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德育、美育功能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老师有意识的去增加美育、德育的内容,把培养人文情怀融入到知识教学中去,实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
美国教育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认为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许多社会因素迫使人们被动地按照陈规旧习来思考的时候,由审美活动培养起来的思想开放和探索精神才可以使人突破常规和老一套,去探索许多生活领域意义的新方向。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更接近于发现如何获得自由。而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叶嘉莹先生,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她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为中学古典诗词美育的开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运用到古诗词的实际教学中去,推动课程的发展和进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中,增选了许多古典诗词名篇,为审美教育、德育教育提供了条件,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学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古典诗词的新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田园美、情感美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培养审美的能力,明确健康的审美标准,提高语言文化素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践行中华美育、德育的过程。通过学习求索人生与天地类的古典诗词培育学生心灵之真,通过学习忧国忧民类的古典诗词培育学生心灵之善,通过学习静赏自然类的古典诗词培育学生心灵之美,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上,中学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实现语文教学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水平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中学生。
让现在的中学生去诵读一些诗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让他们去怀想古人的博大胸怀,去感受宇宙的奥妙,感悟人生的真谛是我们的目标。正如北宋著名思想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能使他们的精神升华到崇高的境界,能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让语文成为美的人文载体,从而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做一名新时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袁璐. 概念整合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初探[D]. 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