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周美燕
[导读] “主动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
        周美燕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大棠小学   546704
                
        “主动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主体的重要构成。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参加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
        参与思维直接制约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培养学生由“学说--会说 --敢说”,逐步转到“学问--会问---敢问--善问”上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问问题。低年级数学课本中最多的是插图,因此,教师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看插图,使学生能根据图意学会问问题。学生学会问问题,就会主动地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这样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又可使学生学到新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对学生进行提问题的训练,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敢提问题。好问和善于思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善待学生提问,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的选择,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乐于解答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一定要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感。其次,有的问题,如果某一个学生答不出来,不要急于换别的学生答,教师对此问题应再加以说明、提示,帮助学生尽可能回答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最后,教师应自始至终倾听学生把问题回答完,即使学生有说不完整或说错, 也不要急于插话,让学生回答完,老师再作出中肯的评点。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他(她)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启发、点拨,在教学中还要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或者教师组织同桌、 小组讨论,让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来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然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进而自觉提问题。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学生的学习从发问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教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有些学生不愿自己动脑筋,一切的知识等着老师来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认为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就必须要做到:
        (一)语言的主动参与
        要学好数学,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而表达离不开语言,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参与大多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能力就低,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强化说的训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敢说、会说、爱说,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的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应努力做到:以境生情、以知育情、以趣激情。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节学生的情绪。再有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爱问的特性,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要加强引导,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解答。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就是由知育情了。教师还可根据小学生的爱好特点,在教学时,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游戏时心境朝气蓬勃、轻松、愉快、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行为的主动参与
        行为参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与教的过程直接参与,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方式有:
1.参与观察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有利于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 +
        2.参与操作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 直观动作思维仍是他们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是边动手边思考,借助于操作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适当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3.参与讨论
        学会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与评价
        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有利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引导儿童正确于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