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子贵
广西灵山县佛子镇睦象小学 535426
摘要 :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理念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其中培养创新意识更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培养创新意识,关键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就是对存在的事物或观点提出疑问,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质疑是一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一个人的质疑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与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靠后天培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质疑水平、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培养 能力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学生都想提出问题,可就是感觉仿佛什么都懂,没有什么问题可提;或是有问题不敢提。这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的教学比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质疑,即使有,也总是安排在新授课结束或在课堂小结时问一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提不出辨别是非或者有问题不敢提,因为提出的问题一旦偏离轨道,就会招来批评。这实质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解放,未形成适宜学生质疑的环境。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其实发现有很多认为怕别人取笑而不敢提问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果能让学生自信地去释放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加强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
二、构建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为他们构建质疑空间,捕捉“疑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了解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设计一个刻度行不行?”“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会激发其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百分数”时,让学生先独立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要求学生对这段话进行质疑。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什么?该怎样呢?”
3、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如低年级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新的解法。如口算“9+7”,学生就想出了8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点间的纵横比较、分析,提示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往往一道应用题,学生就能分别从算术、列方程、比例、分数等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解答,从而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融会贯通。
三、创设质疑素材,引导学生“会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引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联结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小学生年龄小,情绪较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认真,高兴,。因而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是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力。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设置和谐、自由的提问环境。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彻底摈弃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全堂灌”的传统教学观念,和学生以心换心互相尊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拘泥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懂得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四、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让学生“常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小学生有好问的天性,但还没有养成习惯。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学生爱看故事书,可以让他们收集一些勤学好问的故事,在课前讲给同学 听。如教育家孔子如何不耻下问;亚里士多德勤奋好学,善于寻根问底;爱迪生从小爱空想和爱问为什么,终于成了闻名于世的大发明家……可以让他们比一比,看 谁讲的故事多,谁讲的故事最吸引人,给我们的启发最大。也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中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精,谁提 的问题巧,谁提的问题有意义。同时开展“你问我答,数学小专家”等活动,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另外,把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个每天必做的作业布置 给学生,看谁的问题多而精,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交流。这样的安排要常规化,使学生慢慢地养成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书本内容之后,去寻 找生活中那些与课堂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同现实生活的联系,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使他们 慢慢地养成提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