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银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 311221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逐渐提出的课程内容,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而对于科学教学而言,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的能力,能在问题中寻求相关科学探索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学习效果。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探索了科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的措施,希望能真正做到“问中寻答?意中带学”,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意识;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该有意识的去引导着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探索知识,并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学生科学探索意识的培养。在新时期新课改进入到深化发展阶段,科学教学开始引发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需要系统分析的内容。因此在研究中将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从多角度对强化学生科学意识的措施进行探索,能显著增强教学组织活动的发展成效,为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内涵
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能看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问题与疑点等同,具体指社会个体面对不认识、不了解事物过程中无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分析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意识属于人思维层面问题性心理直观表现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性心理状态[1]。问题意识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够主动的针对科学学习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最终实现对问题的合理化处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对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发现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其一,问题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具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刻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表现出来,也能展现出社会个体在思维层面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其二,是个体在充分意识到不平衡状态情况下,用已有认知对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困惑状态和探索思想;其三,是元认知层面对于个体认识活动的监控、评估和有效的调整,能将个体反思和提问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化的分析,有效结合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探索,从而加深对课程知识理解,保障学生能得到合理化的引导和锻炼,为学生能更加全面、系统的对相关科学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做出积极的引导。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进行分析,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系统的分析[2]。下面就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进行细化的分析:
(一)从科学学科的历史发展角度看
从科学学科教育活动的历史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能激活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动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针对课程知识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和系统的探索,还能使学生在科学探索方面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能透过问题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对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能助力我国科学学科的发展,能为科学事业的全面深入推进提供人才力量支撑[3]。
(二)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看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问题意识的作用进行细化的分析,能看出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合理化的锻炼。科研人员在长时间的科学探究中总结出了重要的思想,“提出问题”相较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只有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在科学学习中意识到问题,才能促进学生针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合理化的培养[4]。从这一点能看出,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而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实施有效的训练,还能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循序渐进的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效能。因此要明确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对于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能从多角度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细化的探究。
(三)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对问题意识的重视,并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合理化的训练和培养,能为教学改革的科学化和有效化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也能从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角度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推进,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效能,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做出正确的指引。换言之,问题意识的培养能明确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指导,能为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合理化培养提供相应的教学改革支撑[5]。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影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和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能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有助于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系统贯彻落实[6]。下面就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和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想问
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科学文化探索中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细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敢于提问、想要提问的意识,从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优化,使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合理化的培养。具体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能看出成功的教学活动引导需要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支撑,因此,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在民主、和谐的空间中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才能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敢问、想问,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和实践中,确保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7]。
例如教师为了能在科学教学中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想要提出问题,就可以尝试引入故事化教学的方法,设置趣味性的教学导入故事活动。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促进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引入故事化教学的方法,将与科学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编写成为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和提问,成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导入生动的趣味小故事,如“卷心菜小姑娘从发芽开始就一直快快乐乐的成长,但是有一天,一只灰扑扑的蛾子飞到了她的叶片上,产下了一个个圆圆的小卵,卷心菜小姑娘觉得不开心极了,她抖动叶子想要将叶片上的卵抖下去,但是一直都没有办法,随着卵长大成为小虫子,卷心菜小姑娘受到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故事导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变化,并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对卷心菜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总结,初步了解卷心菜发生变化的情况[8]。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卷心菜的变化,并尝试结合本小组获取的知识内容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在趣味引导的作用下,学生能产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浓郁学习兴趣,能敢于提出问题,如“卷心菜上生虫子为什么会导致卷心菜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卷心菜根部也腐烂了,是受到虫子的影响吗?对于卷心菜来说虫子和根部腐烂哪一个影响更严重?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卷心菜小姑娘治疗呢?”学生在主动提问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能逐渐结合所学知识的应用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共同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能逐渐加深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得到初步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元化理解[9]。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问、爱问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借助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能逐层次深化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强化自身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提问和探索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达到能问、爱问的思想状态。在实际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问题引导,保障能结合问题教学优化教学组织效果,让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心中充满问题,实现预期的科学教学目标。
其一,实验情境创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际要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针对相关科学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面对神秘的科学世界能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困惑来提出问题,从而养成主动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保障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得到合理化的训练[10]。如在“碘酒与淀粉”方面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将科学实验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碘酒溶液,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可以尝试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观察和亲身参与实验体验,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老师,在实验中为什么花朵和米饭变成了蓝紫色?为什么试验中米饭的颜色还能变回原来的颜色?如果将米饭换成其他的东西还会出现这种变化吗?怎样解释这种变化的现象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些实验变化情况吗?”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小学生在实验学习环节获得良好的体验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从多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能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合理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多媒体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兴趣,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能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为学生更好的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在组织学生对科学课程中“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方面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播放周边城市环境中受到污染的情况,直观的在学生的面前展现出环境受到污染触目惊心的状态。学生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发现与自身生活状态有巨大差异的环境污染情况,必然会产生很多疑问,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污染?为什么国家一直在强调环保,但是仍然有这么多的污染?这些污染都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为什么我们的身边看不到这些污染?”在结合教师的讲解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这些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学生会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对污染的情况进行控制?怎样才能保护环境?”学生在科学探索中结合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分析和实践,不仅问题意识能得到相应的培养,还能对学生的综合学习和探索能力进行合理化的训练,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循序渐进的效果[11]。
(三)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会问、多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问题与其他同学、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在提出针对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能结合问题引发学生对相关科学探索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小学生能掌握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要点,从而改善教学组织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而保障教学活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能为学生做出合理化的实践引导[12]。
如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蚯蚓的外形和反应”方面课程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可以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蚯蚓的外形、触摸蚯蚓的体表等方式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向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关于蚯蚓的认知,引发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大胆的质疑。如教师向学生分享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蚯蚓在被截断后仍然能够长出来身体的其他部分,可以生活。以此为基础,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发现在蚯蚓被截断后并不能依然存活,但是他们也确实观察到部分蚯蚓在被截断后仍然能够活着,对此他们提出质疑“为什么蚯蚓被截断后有的仍然能够生存,有的却会死亡?这主要是手段什么因素的影响?蚯蚓被截断后仍然能够生活与哪些因素存在直接的关系?”按照教师的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操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搜索资料深入探索,能发现蚯蚓被截断后仍然能够生存,主要与蚯蚓的不同种类以及截断的位置存在直接的关系,蚯蚓被截断的情况下剩下部位越长成活率就越高,神经系统保留也就越完整,反之则存活率相对较低。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搜集资料对这方面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多元化分析的基础上,能对这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并且学生也能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形成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探究的浓郁兴趣,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为他们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科学文化素养的合理化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组织条件[13]。
(四)开发实践活动,使学生善问、乐问
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也能促进学生对相关实践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且乐于提出问题,能在提问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科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确保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索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在提问方面呈现出高层次的发展态势,能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提出问题,从而保障学生能对科学课程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例如教师结合“水结冰了”相关科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发实践探索类型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对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能了解水结冰了的简单实验操作步骤,然后教师布置实践探索类型的作业,即在家中寻找相似的容器,借助冰箱完成水结冰了的实践活动,并观察水结冰后的状态,与之前水的液体形态进行对比,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记录进行合理化的整理。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结合小组讨论整理观察结果提出相应的问题,共同针对水结冰的性质和变化等进行探究。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从“水变成冰本应该会产生热胀冷缩的效应,但是为什么我在实践中将水冻成冰体积反而增大了,将冻水的杯子都涨裂了?我在实践中用的纯净水,为什么冻成冰后水变的浑浊不清透了?”等角度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实践活动中观察结果的差异性,尝试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处理,争取能获得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保障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重点对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14]。如此就能改变传统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在实践探索类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强化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探索意识,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实现预期目标,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多元化探索做出积极的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意识的按照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科学意识进行培养,并结合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对教学改革活动措施进行细化的分析,能够充分发挥科学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完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预期目标,能够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理想奠定基础,使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李真. 小学科学课堂中问题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0:12.
[2]邓涵月.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23.
[3]周璇. 基于观察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0:19.
[4]刘莹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华夏教师,2020,9(09):20.
[5]黄婉纯,郑子山.结合小学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3(13):84-85+89.
[6]蒋毅.善用“问题”完善小学科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32(11):68.
[7]邢雨娟.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码设计,2017,6(10):251-252.
[8]宁灵芝. 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11.
[9]顾婷.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31(04):71.
[10]田蓓莉.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30(12):59.
[11]秦和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69.
[12]周伦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7(10):79.
[13]雍星星. 小学科学问题化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21.
[14]程峰.小学科学课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究[J].中国培训,2016,25(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