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冯杰
[导读]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
        冯杰
        湖南省长沙市大同瑞致小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人们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徘徊,精神可以得到一种灵感,得到一种生命的感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理想相距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善这种状况呢?笔者希望通过发掘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吸收其精华,指导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推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改革。
关键词:叶嘉莹;兴发感动;古诗词教学

        “兴发感动”理论是叶嘉莹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内容。从她自己的论述来看,“兴发感动”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本文分两章论述“兴发感动”理论及其在中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意义和运用。
一、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及其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叶嘉莹说:“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的质数的缘故。关于这个质数,经过多年的批判和实践,我后来终于提出了一个更清晰的说法,那就是,诗歌在向前发展。“兴发感动论”是叶嘉莹文论的核心内容。从她自己的论述来看,“兴发感动”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这一章讲的是叶嘉莹的《兴发感动》。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兴发感动”说内涵概述
(一)兴发感动产生的原因
叶嘉莹在古人诗论的基础上,提出“兴发感动”产生的原因是“心物交感”。她在《碧山词析论》一文中说到:“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这种感动可以得之于大自然界的花开叶落的引发,也可得之于人事界的离合悲欢的遭遇。”由此可见,兴发感动的产生是外界事物的激发,是心物交感的结果。
        那么事物是如何触及创造者的内心情感的呢?叶嘉莹谈了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说: “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最重要或者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原因是对生命的同情。在这千端与万象之中,却又自有其周恰圆融的调和与完整。‘我’之中有此生命之存在,‘物’之中亦有此生命之存在。因此我们常可自此纷纭歧异的‘物’之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共感。这不仅是一种偶发的感情而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梧宫秋,吴王愁’,‘木叶落,长年悲’,这种感应正是一种自然而且必然的现象。”叶嘉莹在这段话中指出了心物交感的原因。此外,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情意与形象关系例说》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解说,她谈到物的形象与心的情意时,引用陆机《文赋》中“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句话,它表明,这本来是一种对宇宙生命的同情,对事物的兴亡,对心灵的悲欢离合,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所以有一种看到事物的感觉。异物能够触动人心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外在特征,能够触发人们的情绪,或者是因为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二)兴发感动的表现方式
        叶嘉莹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创作中,用来表现感发生命的三种基本方式分别是“赋”、“比”、“兴”。她在《唐宋词十七讲》一书中谈到,“赋比兴”是写诗的三种基本方法。如李煜的词《虞美人》所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以江水来比喻人的愁。所谓兴是外在的万物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动。

如李煜《相见欢》中所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句话,表现了大自然的节气景物对于人内心所引发的触动,这属于“兴”的作法。在这三种诗歌的表达方式中,“比”与“兴”似乎显示了“情意”与“形象”或“心”与“物”之间,有着由此及彼的某种关系。以“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主要以直接的叙述表现内心的情意。
        叶嘉莹特别指出,这三种情感表达方式在理论上可以分得很清楚,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三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因为它们主要以情感为基础。就质数而言,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关注“赋”的文章中,情感的力量是建立在叙述的基调上的,而在关注“比兴”的文章中,情感的力量是建立在图像上的。.
三“兴发感动”说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借鉴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来指导教学。本文根据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兴发感动”理论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一)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时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借鉴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突出读者的地位。叶嘉莹在“兴发感动”说中,通常强调读者在发现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她说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应该积极探索作品的力量,启发和触动,连接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能够作出独特的诠释。
(二)以“兴发感动”为标准评点古诗词的意义
(1)能客观地评价古诗词的价值。
        如今,一些学者在鉴赏文章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往往在爱国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裂缝中评价诗歌,从而导致对某些诗歌评价的不公平。用“形法感动”的生命力来衡量古诗的价值,可以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读者从更加公正、客观的角度来欣赏古诗。
(2)带来全新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许多语文老师在讲解诗词时,一般选择参考教师用书上的观点,很少对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语文老师完全可以摆脱教师参考书的束缚,借鉴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以此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结束语:
        总之,以“兴发感动”作为评诗的依据,语文教师评论诗歌不仅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受到老师评论的启发。他们不以外在的、肤浅的社会伦理来衡量诗歌的价值,而是以诗歌来表达人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是中国古典文学留下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彭思.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指导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析[D].  2019.
[2]刘卓一. 叶嘉莹诗学理念下的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D].
[3]杨萌. 刍议"兴发感动"说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52).
[4]陈建华. 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新探——从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所想到的[J]. 语文教学之友, 2018, 037(001):26-28.
[5]刘翠云.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中学, 2019, 000(005):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